◎趙麟書
2017年10月時值紀念宗教改革運動500週年,當時台灣興起一股走訪馬丁路德過往腳蹤的風潮,許多旅行社推出系列特殊旅遊行程,筆者欲一探究竟卻因私事纏繞作罷,直到今年暑期才與內人真正成行;除了走訪各處景點,對我最有意義的就是參訪馬丁路德出生地、成長和受教育的城市和學校,進而瞭解他人生如何轉折和面對主的呼召,將一生奉獻於主。
馬丁路德發現當時的教會系統自甘墮落,壓榨農民百姓,去事奉瑪門而非唯一的主,不滿情緒達到高點;對贖罪券更是厭惡,他一再強調無人能代替神赦免世人的罪,聖經的真理高於一切,「因信稱義」牢牢地刻畫在他心版上。
縱使馬丁路德極力呼求,教會仍置若罔聞,導致他最後與教皇分庭抗禮;而前仆後繼的宗教改革運動最後促成新教的興起。整個改教過程備極艱辛,甚至會賠上自己的生命,但路德仍堅持自己的理念,勇往直前,而他說過的那句名言「這是我的立場」,擲地有聲,著實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立於山城的海德堡大學城
首先來到學術地位聲望卓越的大學城海德堡。它坐落內卡河畔,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約17萬,海德堡的景點多集中在舊城區。
早晨的舊城區顯得非常安靜,行經紅色牆面的公牛餐廳,它是經典老片《學生王子》取景地點,不禁讓人想起劇中的浪漫愛情故事情節。順著街道直行來到市集廣場,此時遊人漸增,清幽的巷道頓時熱鬧起來。市集四周有市政廳、教堂、噴水池、大力士海格力斯及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像等,遠遠則可見雄偉的海德堡城堡立於王座山上。
我們先參觀了海德堡大學的學生監獄和博物館,接著參訪聖靈大教堂,它是城內最大的哥德式教堂,黑色的頂部尖塔及紅磚砌成的外牆高聳直立,內部裝飾簡樸明亮,祭壇上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小型雕像,顯得莊嚴肅穆。過去這座教堂曾擺放歷任國王和選帝候陵墓,不幸的是在九年戰爭中盡都被毀,目前只留下普法爾茨選候魯普雷希特三世和他夫人伊麗莎白的一座陵墓。
之後轉往內卡河畔,河流發源於德國黑森林的山區,是萊茵河一條重要支流。它穿過海德堡,上有一座橫跨河面的老橋,入口處的銅猴雕塑被摸得發亮,只因據稱摸了會帶來平安。中世紀建造的紅色雙塔橋門,過去是海德堡的城門,如今城牆沒了,城門變成老橋的大門。
漫步橋上,環視兩側青山伴著內卡河同行,綿延數十里而過,腳底下的河水默默流淌,河面上大小船隻穿流不息,最為吸睛的就是河輪載著數百遊客,與岸邊和橋上眾人相互招呼,構成一幅溫馨的畫面。長橋上數十尊護河神雕像盡忠職守的立著,遊人忙不迭的與他們合照。
1517年諸聖節前夕,馬丁路德在威登堡諸聖堂門上貼出佈告《關於贖罪券意義與效果之見解》,列出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點,徵求學術的辯論。隔年4月,馬丁路德受邀來到海德堡參加奧古斯丁修會所舉辦的三年一次教團常會,會中作教區牧師任期報告及為幾點神學問題作辯護,也是馬丁路德首度公開為其觀點辯護;當時路德暫時放下贖罪券議題,但立場仍未改變,令教皇惴惴不安。
路德離開海德堡後,繼續對95條論綱發表言論、批評羅馬教廷作法,教皇極度不滿,便召他去奧斯堡,受樞區主教迦耶坦的糾正和審訊,但似乎未發生效果。路德1519年前往萊比錫大學與教授厄克辯論,為維護自己神學立場辯護,路德不屈羅馬的勢力威迫,最後導致各走各的路。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施派爾
中午時分來到施派爾(Speyer),這座城市不大,人口約5萬,兩年前的夏日曾搭乘維京河輪沿著萊茵河路經此處,舊地重遊倍覺興奮。市區有多座教堂,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施派爾主教座堂(The Imperial Cathedral of Speyer),建於1030年至1061年,是目前世上存留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巍峨壯觀是著名地標。教堂內埋葬了歷代八位皇帝、四位皇后和多位主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堂四座塔樓分別建置在四個角落,象徵帝國的權勢觸及四方,1981年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990年為了紀念建城二千年,特別請了慕尼黑雕塑家馬丁‧邁耶雕製雅各布一世時期朝聖者銅像立在路邊,成為一個亮點,遊客經過時都會駐足欣賞合影。遊人熙來攘往,除了觀賞歷史遺址如舊造幣館、市政廳和施派爾城門,到附近商家購物也不可少,累了至餐廳享受美食、喝上一杯德國冰啤酒,冰涼沁心,暑意全消,度過須臾美好時光。
這座城市還有一段「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由來的歷史。1517年路德貼出的95條論綱迅速傳遍各地、引發迴響,1521年由選候、貴族及各城邦的代表組成一委員會「DIET」,會議在沃木斯舉行,譴責馬丁路德為異端,但受制某些政治因素,未立即採取行動。及至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施派爾舉行第二次會議,判定路德為異端,在所發表文件使用了「新教」名稱,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名詞日後竟演變成一個新的宗派。
沃木斯走訪宗教改革紀念公園
午後我們來到沃木斯,直奔宗教改革紀念公園,一幅幅的立牌上面寫著,「唯獨恩典、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榮耀及唯獨基督」,這五大信念是馬丁路德的立場,在他的心中永不改變。
公園的位置在當時是主教的宮殿(Bishop’s Palace)。1521年4月,皇帝查理五世住在此地,準備聽審馬丁路德,因為路德仍堅持理念、不承認有錯,4月20日最終判決馬丁路德為異端;幸運的是路德已離開,受薩克森選侯智者腓力暗助,隱藏在瓦特堡。
公園內擺放一雙引人矚目「路德大銅鞋」,那是沃木斯扶輪社於2017年贈送給管理單位,代表著路德心聲:「這是我的立場,無從選擇」。公園的另一處為宗教改革重要人物雕像如馬丁路德、智者腓力、墨蘭頓等,以紀念他們對改革運動的貢獻。
回想這次旅遊走訪馬丁路德改教足跡,感觸良多,曾有一篇文章提及改教運動稱:「基督教界犯了一個最大錯誤就是把威登堡一個修士摒棄於門外」,而這項舉動影響深遠,基督教正式分裂,從此新教脫穎而出,歷史無法再回到原點。目前各方只有放下成見,定睛在耶穌基督身上,行走祂為我們指引的方向,大步前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