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菲律賓中部「信仰之島」宿霧(Cebu)於9月30日晚間9點59分發生規模6.9強震,根據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PHIVOLCS)資料,震央位於宿霧北端博哥市(Bogo)東北方約17公里海域,震源深度約30公里。
根據菲律賓災難風險縮減暨管理委員會(NDRRMC)最新通報,截至5日,這場強震已引發6, 360次餘震,最大餘震規模達5.1。
災情目前已造成72人罹難、559人受傷,約3萬6000棟民宅受損,其中 3,800 棟房屋全毀,約 1 萬 8 千人無家可歸,全島受災人口超過 54 萬人,數十座教堂與歷史建築坍塌。
在鄰近潛水聖地班塔延島(Bantayan Island),有162年歷史的班塔延教堂(Bantayan Church,亦稱為「聖彼得與保祿堂」,Saints Peter and Paul Parish),遭震動損壞,其鐘樓塔尖與十字架斷落,部分建材墜落為瓦礫。
25歲的當地居民馬瑟姆.帕西蘭(Martham Pacilan)說:「我聽見教堂方向傳來一聲巨響,見石塊自高處掉下,幸無人傷亡。」
近日有民眾取走教堂瓦礫作為護身符,對此,教堂神父馬切羅尼斯(Edmar Marcellones)6日發表聲明,呼籲信徒尊重這些聖地遺產,不要擅自拿走殘瓦作祈福物,且應交由專業團隊主導修復工作。
多座古老教堂受損 鐘樓傾倒震驚全島
地震當天,許多百年以上的石造教堂未能抵禦強震,其中位於宿霧北端達安班塔延(Daanbantayan)的聖羅莎德利馬大教堂(Archdiocesan Shrine of Santa Rosa de Lima)傾頹嚴重,其鐘樓轟然倒塌,外牆龜裂、內部雕花石柱崩碎,民眾驚慌逃離。當時該堂並無舉行彌撒,因此幸未傳出傷亡。據估計,其結構受損約70%至80%,僅主祭壇倖存。
在宿霧市區,災情亦十分嚴重:商場天花板塌落、街道裂縫擴張、車輛難以通行;夜間全城陷入停電,多數路段電力直到翌日凌晨才陸續恢復。
西烏伊總主教:信仰之光不會被震毀
地震發生後不久,天主教宿霧總主教阿爾貝托.西烏伊(Archbishop Alberto Sy Uy)發表牧函,深切關懷災民遭遇,並以「破碎的心」形容看見的災況。他重申,上主仍與信眾同在,即使在瓦礫之中,我們仍可仰望慈悲的光。為維護信徒安全,已指示各堂區暫停進入未檢測安全的教堂,並將彌撒、婚禮與洗禮活動移至戶外空間或學校禮堂,待建築安全確認後再逐步恢復。
他亦感謝神職人員、教友和志工迅速動員,分發救命物資、提供臨時庇護。宿霧總教區救援中心攜手天主教慈善機構Caritas Philippines已開啟首波救助行動。他呼籲國內外信徒為災區祈禱,並以具體行動參與重建:「這場地震不僅僅是自然災害,更是呼召我們成為彼此扶持的器皿。」西烏伊強調,在此全國悲痛時刻,透過禱告表達團結至關重要。「我們繼續祈求慈愛的天父在這場考驗中賜予我們安寧和力量」。他並敦促信徒在祈禱中緬懷罹難者及其家人,以及呼籲全省教區暫停使用尚未通過安全檢測的教堂建物,並籲請信徒「以信心與愛同行,在廢墟中仍舉目仰望上主的慈悲」。
牧者跨區代禱 全國教會響應
在帕拉萬島(Palawan)阿博蘭舉行的聖德蕾莎教區教堂(St. Thérèse of the Child Jesus Parish Church,Aborlan)慶典中,普林塞薩港宗座監牧區(Apostolic Vicariate of Puerto Princesa)主教梅西歐那(Bishop Socrates Mesiona)特別為宿霧受災信徒代禱。他呼籲菲律賓各地教會在主日彌撒中納入為宿霧祈禱的環節,象徵全國信仰共同體的連結。
此外,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主席帕布羅.維吉里奧.大衛(Bishop Pablo Virgilio David)透過聲明指出,地震提醒人們生命的脆弱,「但當我們仰望上主,我們會在廢墟中唱出希望之歌」。他呼籲該國政府與民間攜手,以「合一與仁愛」作為重建的根基。
宿霧:信仰與歷史的心臟
宿霧被稱為「信仰的搖籃」,是菲律賓天主教最早傳入的地區之一;1521年麥哲倫登陸後建立了菲律賓第一座教堂與十字架,也讓基督信仰在群島扎根。當地每年舉辦「聖嬰節」(Sinulog Festival)吸引數百萬人朝聖,然而這次多座具歷史價值的教堂在地震中受創,讓全民心痛。
歷史學者指出,宿霧老城區部分建物在2013年大地震後曾修復,但這次損毀覆蓋範圍更廣、程度更深。工程單位表示,需數月才能完成全面結構評估,許多聖堂可能需要重建或長期封閉。
信心不搖:教會成為臨時避難所
儘管如此,多數教堂依然仍開放為臨時避難所。信徒在露天禮拜中彼此扶持、相互安慰。修女與志工夜間巡訪孤老與兒童,送上毛毯與禱告卡。西烏伊總主教也堅信:「我們的信仰不是建築於石牆之上,而是扎根於愛與信任。」
目前搜救行動仍在進行,仍有數十人失聯。宿霧總教區呼籲各堂區持續進行祈禱與援助,並協調重建工作。(資料來源:Vatican News、Philippine Star、CNN Philippines、The Guardian、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