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報導】如何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在第四屆亞洲論壇影響力國際年會中,美國馬鞍峰教會麥克.康斯坦茲牧師(Mike Constantz)說,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影響力圈子開始分享信仰;馬鞍峰香港教會主任牧師李志剛(Stephen Lee)強調,透過「標竿教會」及「卓越管理」的框架,帶來教會健康、持續的增長,並向全球事工持續前進。
10月1日上午議程中,麥克.康斯坦茲牧師首先帶來馬鞍峰教會創會牧師華理克的信息影片,向年會與會者發出呼籲:回歸耶穌的事工模式「PEACE」(分別代表傳揚福音、裝備信徒、減輕苦難、持續禱告、建立教會),就能帶來復興與增長;也鼓勵弟兄姊妹效法耶穌,在世上完成「未竟之業」(Finishing The Task)。
按聖經教導推動未竟之業事工模式
目前負責推動「PEACE」(和平計畫)及「Finishing The Task」(未竟之業,簡稱FTT)運動的康斯坦茲牧師分享,他是專業宣教士背景,當華理克牧師最初邀請他加入和平計畫時,他曾經兩度拒絕,因為他認為宣教是專業,不是每一位會友都能去宣教。
當他質疑「平信徒真的也能宣教嗎?」華理克牧師只是笑笑說:「聖經就是這麼說的,我們一起來做吧。」後來在和平計畫啟動前,他對教會300位成員做了調查,每位成員都表示很敬愛華理克牧師,也喜歡和平計畫的理念,但他們卻不會參與。因為會眾認為,宣教植堂、關懷病患、教育群眾,應該是「付錢」委請專人去做的事。
康斯坦茲牧師表示,從上述的調查發現,若要教會成員都動起來宣教,必須徹底改變思維模式,不是直接以「為主殉道」的高門檻呼召嚇退平信徒,而是從「先來做做看」逐步提升門徒委身程度,因此他發展了一套個人完成任務的概念「My FTT」,就是先從個人身邊做起。
如同嬰孩成長般,先從「爬行階段」,定義自己的「耶路撒冷」,每個人的耶路撒冷就是各自的影響力圈子,包括家人、朋友、鄰居、同學及同事等,並為其禱告;其次進入「行走階段」,開始建立真誠的關係,主動互動問候、提供禱告支持;最後才達到「奔跑階段」,在關鍵時刻分享基督。
康斯坦茲牧師呼籲每位與會者,可以從個人的FTT開始承諾,作為教會整體動員的基礎。而馬鞍峰香港教會的發展,則可說明將福音傳到猶大及撒瑪利亞,並繼續前往地極的實例。
馬鞍峰香港教會獨特框架帶來增長
馬鞍峰香港教會(Saddleback Church Hong Kong)是美國馬鞍峰教會的第一間的國際分堂,從2013年正式開堂以來,就持續以中英文雙語教會模式運作,每週用來自美國的講道錄影片進行崇拜。到2025年,實體崇拜人數超過1,600人,而網上即時崇拜人數也超過1,000人。
在事工發展方面,除了舉辦年度聚會「Oneness Conference」及標竿教會培訓;外展事工的慈善物資箱「Peace Box」影響廣泛,每年募集達15,000箱。教會的影響力還遠播海外,2023年在溫哥華建立分堂。
亦擔任「未竟之業」(Finishing The Task)華人群體總監的馬鞍峰香港教會李志剛牧師,在年會中分享了教會增長及宣教的獨特策略,就是採用「標竿教會x彼得杜拉克」(Purpose-Driven x Peter Drucker, PD2)為核心發展框架。
這個框架結合馬鞍峰教會的核心理念與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卓越管理原則,核心信念在於:教會必是以福音為中心,並追求大誡命與大使命。而在關鍵策略思考上,強調「處境化」的工具,有血有肉與香港同行;在領導模式上,則力行耶穌的領導模式。此外,並透過四套課程培訓成員、實踐教會五個目的、藉由六個同心圈群體連結成員。
藉由這個框架,帶來教會全面的健康增長,包括:
1.擴大傳福音(Larger through Evangelism):推行和平計畫與愛人如己的理念,每年動員5萬人參與物資箱等行動,將福音傳播出去。
2.強化敬拜(Stronger through Worship):打造鼓舞人心的敬拜,提供易於理解且能應用的講道,並且精心營造崇拜前的經歷。
3.溫暖的團契(Warmer through Fellowship):看重群體的「強」,而不僅是「大」;目前建立了130個小組,並運用培訓系統鞏固團契生活。
4.更深的牧養(Deeper through Discipleship):建立「人」,而不是「建築物」;設立神學碩士裝備課程,現有150人參與;門訓中特別強調有盼望的祈禱。
5.擴闊視野的事奉(Broader through Ministry):應用具找出最適合的服事崗位,成功地將事奉率提高超過50%;也鼓勵會友參與教會以外的服事。
這個框架也為教會帶來五個層面的更新。在個人更新層面,會友展現更積極的人生觀;個人牧養得以有效進行;在教會內建立了學習文化。在關係更新層面,「沒有分裂就是成長」成為重要的指標;強化了會友在情緒與關係上的健康,在教會內部建立了信任的氛圍。
在使命更新層面,給予長遠的異象,但只有三個月的行動計畫模式,兼具靈活性與方向性;亦堅定地以福音為中心帶動教會的合一;並透過舉辦跨教會的大型活動,來建立會友的能力。
在架構更新層面,組織設計採用簡單架構;角色分工明確,同工負責帶動、會友主領事工;提倡「錯得快精神」鼓勵嘗試。在文化更新層面,建立以喜樂的文化面對困難;創造學習神學的學習文化;並建立真誠的文化,承認「我們只不過是人」。
李志剛牧師強調,教會的成長得力於FTT及華理克牧師的許多教導,他也鼓勵與會者一同參與華理克牧師的大使命盟友(Great Commission Allies),帶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