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鄒佳玲採訪報導】擔任GOOD TV 電視臺 AI應用教練、同時也是臺灣內容產權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呂信偉,曾在娛樂產業工作多年,如今投入AI教育與教會裝備。他從第一線的輔導經驗中,看見科技背後的屬靈挑戰與契機。
讓AI幫助我們做對的事
呂信偉分享自己兩年來在教會與企業輔導的觀察:「技術能讓你跑得更快,但只有生命能告訴你往哪裡跑。」
他分享一個實例,某間教會導入AI,原本希望提高效率,結果三個月後產出內容雖增加三倍,但會友參與卻沒有提升。檢討後發現,牧者把省下來的時間拿去做更多工作,而不是關心人。後來調整策略,把AI視為「買時間的工具」,讓牧師能更多探訪與陪談。半年後,會友回饋:「牧師變得更有空聽我們說話了。」
另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青少年事工。有位傳道用AI幫孩子們做影片、設計活動,效果很棒,但慢慢發現孩子們開始比較誰的作品比較炫,焦慮感反而增加。後來呂信偉在課程中加入「數字安息」的概念,不只是教技巧,更要教他們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個?這個作品想表達什麼?」結果孩子們不只學會了工具,更學會了思考和分辨。
AI最危險的不是取代人,而是讓人忘記神創造「人的價值」。當每個人都能快速產出內容時,真正稀缺的是:清楚的異象、深度的關係、還有分辨的智慧。「教會的目標不是『做更多事』,而是『做對的事』,」他強調,「真正重要的是讓人感受到神的愛與真理。」
AI情感依賴背後的孤單
許多人坦言,與AI聊天比和朋友自在,因為它不會批評、不會洩密。呂信偉認為,這反映了人內心深層的孤單。「AI給的理解是假的,它只是把你的話重組,讓你感覺被懂。」他指出,真正愛你的人,會在合適的時候挑戰你,而AI只會順著你,讓你暫時舒服。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更讓人擔心。因為我們跟上帝的關係,本來就包含了「被光照」和「被修剪」的部分。如果我們習慣了AI那種「只有安慰沒有挑戰」的模式,可能會失去聆聽聖靈聲音的敏感度。
他建議,AI可以用來「整理思緒」,但不能成為「心靈依靠」。重要的決定仍要帶到禱告中,並與可信任的人討論。AI可以幫助準備跟人對話的內容、整理思緒,但它不能替人學會愛人,也不能替人感受被愛。這就是為什麼教會這麼重要,我們需要在真實的關係裡,體驗上帝的愛,也學習去愛別人。
當工具變依靠,就是危險信號
如何辨別「AI上癮」?呂信偉舉例,有一位學員每天必須與AI聊一聊才能睡覺,有一天手機沒電,竟焦慮到整夜失眠。「判斷標準很簡單:你還有沒有選擇的自由?」他說。當AI從工具變成依靠,當你覺得真人「太麻煩」,只想逃到AI時,就是危險信號。
所以他建議,重新把AI放回「工具」的位置。很多基督徒使用AI是想提高效率、節省時間,但是效率本身不是目標,愛神愛人才是。呂信偉分享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要用AI之前,先停下來禱告30秒問上帝:「這件事會讓我更愛你、更愛人嗎?」這個小動作提醒他,AI只是工具,不是目標。
小心「回音室效應」
另外,呂信偉鼓勵基督徒設定「AI安息時間」,例如晚上九點後不碰AI,把時間留給家人與禱告。他提醒:「我們的心只能交給上帝,不是交給一個演算法。」
呂信偉也分享自己有一次在查詢AI關於某個社會議題的看法,它給了一個很完整的答案,完全符合他的立場,當下他覺得:「太好了!」但後來想到,應該要聽到不同的聲音,理解不同立場的人在想什麼,這樣才能真正服事到每個人。於是他重新問AI:「那些反對我立場的人,他們的理由是什麼?」結果他發現,原來有很多自己沒考慮到的角度。這讓他今後的課程變得更平衡,也更能觸及不同背景的學員。這也給了他一個很重要的提醒:AI容易讓我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從屬靈的角度來看,這很危險。因為人們本來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如果連工具都在強化這個傾向,就更難聽到上帝的聲音,也更難理解別人的需要。
因此他建議:
一、主動尋求不同聲音。每次AI給答案時,記得問:「反對的觀點是什麼?我可能忽略了什麼?」
二、回到聖經和群體。重要的想法不要只跟AI討論,也要帶到禱告中跟小組的弟兄姊妹分享,讓真實的關係來平衡自己的想法。
三、保持謙卑的心。記住每個人都有盲點,都需要被光照和糾正。不要因為AI同意自己的看法,就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
AI可以幫忙整理想法,但不能替人們分辨是非。分辨的能力需要在真實的關係中、在聖經的光照下、在聖靈的引導中慢慢成長。這個過程可能不舒服,但這就是門徒的道路——走出舒適圈,在真理中得自由。
青少年與AI的「虛擬陪伴」
青少年特別容易與AI建立情感連接,因為AI不會嫌他們煩,還會稱讚他們的創作,讓孩子覺得被認同。因此,青少年需要的不是禁止使用AI,而是學會在真實關係中也能感受到安全和接納。
因此他建議家長:
一、參與而不是禁止。與其說「不准用AI」,不如說「我們一起用AI」。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探索AI能做什麼,甚至一起用AI做一些有趣的創作。這樣就能瞭解孩子在想什麼,也能在過程中給予引導。
二、設定健康的界線。不是禁用,而是約定使用的時間和方式。比如晚餐時間不碰手機、睡前一小時不用AI,把這些時間留給家人相處。
三、鼓勵分享。常常問孩子:「今天跟AI聊了什麼有趣的?有什麼新發現?」讓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想法真的有興趣。
四、建立真實的連接。這是最重要的。青少年之所以喜歡AI,往往是因為在現實中缺乏被理解的感覺。所以家長要努力成為那個「真正聽得懂他們」的人。
此外,他建議青少年牧者設計「AI協作」的活動。比如讓青少年用AI幫忙做見證影片、設計小組活動,重點是後續的分享和討論,讓他們體驗到:AI可以是很棒的工具,但真正的意義來自於彼此的分享和成長。呂信偉提醒,目標不是培養「不會用AI的孩子」,而是培養「懂得愛與被愛的成熟基督徒」。
教會需要神學視野
呂信偉認為「AI是這世代的工具,就像印刷術或網路一樣,重點在於如何用它榮耀神。」他建議教會可以從三個方向開始:
一、從講臺開始談。在主日信息中正面討論:基督徒應該怎麼看待科技?什麼是合神心意的使用方式?呂信偉分享自己會設計一系列「科技與信仰」的資訊與課程,幫助會友建立聖經的科技觀。不是禁止使用,而是教導智慧使用。
二、在小組中實際操練。比如在小組聚會時,帶著大家一起用AI查資料,同時教導怎麼查證、怎麼分辨、怎麼避免陷入回音室。他舉例:有個小組長每次聚會都會帶大家用AI整理當周的代禱事項,但同時教導:「AI可以幫我們整理,但真正的代禱還是要用心、要花時間。」
三、建立教會的使用指引。就像教會有奉獻使用的透明度一樣,也要對AI使用有清楚的原則。教會要教導弟兄姊妹,不要盲目相信任何資訊,包括AI給的答案。要學會查證、學會問問題、要學會在群體中分辨。這不只是對AI,對所有資訊都一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分辨的能力比使用的技巧更重要。
守住心,勝過保守一切
從娛樂產業到AI教育,呂信偉深知科技的效能,但他更堅定提醒:AI的價值不在於產出多少,而在於是否幫助我們活出愛神愛人的呼召。「AI可以幫助我們節省時間,但不能奪走我們最寶貴的時間;它能整理思緒,但不能取代思考;它能提升效率,但不能降低愛的品質。」
呂信偉一再強調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AI或許會改變工作與社交方式,但對基督徒而言,唯一不變的核心是:「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二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