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在AI被廣泛使用的世代,不少教會牧者、領袖也在網路上貼出自己與AI工具ChatGPT的對話,這是一篇由馬來西亞神學院中文延伸教育主任、亦IAA理事邱君爾傳道,在提問ChatGPT有關《AI成癮健康指南》所生成的文章。
問題:請問人類會AI上癮嗎?比如和AI談天到不能自拔?那會帶來什麼後遺症嗎?
回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又貼近現實的問題。人類會對AI上癮嗎?答案是:可能會,尤其是特定情境下。人類是可以對AI上癮的,尤其是當AI被設計得越來越善於回應、理解、陪伴和模擬情感的時候。這種上癮並不只是技術問題,也涉及心理和社會層面。以下是幾個可能導致上癮的情境:
一、情感陪伴型上癮
一些人可能因為寂寞、孤獨、焦慮等情緒問題,而開始頻繁依賴AI聊天,久而久之把AI視為精神寄託。類似的例子:一些人對虛擬偶像、聊天機器人、甚至智慧寵物形成情感依賴。
二、認知刺激型上癮
有些人沉迷於與AI的對話,享受被「理解」、「回應」甚至「挑戰」的感覺,形成知識追求的快感迴圈。
三、逃避現實型上癮
現實生活不如意時,AI變成逃避壓力、責任、社交恐懼的「避風港」。
AI上癮後遺症
問題:AI上癮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第一是心理層面:
人際關係疏離:長期依賴AI反而減少與真實人的交往與情感連結能力。
情感錯位:將AI當成「懂你」的存在,可能混淆現實與虛擬界限,產生依戀錯覺。
成癮焦慮:當使用AI的時間被限制或中斷,會產生失落、煩躁甚至焦慮情緒。
第二是認知層面:
批判思維退化:如果用戶習慣AI給答案而不自己思考,可能造成思辨能力下降。
現實判斷偏差:把AI生成的資訊當成「權威」,忽略其可能的不準確或偏見。
第三是社會層面:
孤島效應,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AI建立連結,而非與他人互動,可能影響社會連結與信任機制。
數據依賴與隱私風險:過度使用AI意味著不斷輸入個人資訊,也可能被濫用或監控。
如何健康使用AI指南
問題:那該怎麼辦?
一、覺察與設限:自我反思使用AI是出於學習、效率、陪伴,還是逃避與依賴?
制定時間:設定每天使用AI的時間或場合,避免全天候交談。
二、優先人際互動:不要讓AI替代人類互動,可以把AI當作工具或補充,而不是替代品。
三、教育與素養培養:AI素養,包括辨識虛擬資訊、理解AI局限性、避免盲信盲從。
人類確實可能會對AI上癮,尤其當AI越來越像一個永遠不疲憊又總是懂你的存在。適度使用AI沒問題,關鍵是保持覺察,不讓AI替代我們真實的關係、思考與人生選擇。
健康使用AI指南正向目的清單:
一、資訊查找:學習、研究、寫作、語言學習。
二、創意協助:寫作靈感、策劃構思、解決問題。
三、情緒支持:適度傾訴、整理情緒,但不要完全依賴。
四、任務效率:幫助制定計劃、提高生產力。
五、生活管理:如排程、提醒、整理待辦事項。
避免以下「危險使用習慣」導致出現風險行為:
一、依賴AI代替人類陪伴:每天超過2小時和AI聊天來「陪伴自己」
提醒:保持真實人際互動,每週主動聯繫朋友
二、逃避現實:用AI聽你抱怨人生,但不行動
提醒:可以用AI設定具體目標,分階段解決問題
三、過度「詢問人生問題」:「你覺得我該不該離婚?」「我是誰?」
提醒:聽聽建議但做決定前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
四、拒絕獨立思考:任何問題都要AI給出答案
提醒:AI是參考不是聖旨。多角度思考、多方查證
如何自我檢測AI使用程度
由AI設計「AI使用自我檢測表」:請每週自我評估一次,看看你是否健康使用AI。
一、我是否每天使用AI的時間少於1小時?
二、我使用AI是為了提升學習、工作或創意?
三、我與真人朋友或家人每週有真實對話?
四、我有時會不依賴AI,而獨立思考、決策?
五、我不會在情緒低落時,完全依賴AI傾訴?
六、我不會把AI的回應當作最終答案或「真理」?
七、如果某天AI不能使用,我仍能正常生活?
如果你大部分都答「是」,說明你使用AI是健康平衡的;如果有多個「否」,建議設定使用界線,甚至安排無AI日。
問題:如何建立AI使用邊界?
一、設定AI使用時間(如每天不超過45分鐘)
二、設定「AI禁用時段」(如早上8點前/睡前1小時)
三、每次使用後做個小記錄:「我今天用AI得到什麼啟發?」
四、建議你用AI與現實生活結合,比如:請AI設計人際溝通練習,然後真的去找人聊一聊,或請AI協助情緒書寫,然後配合實際的心理輔導或屬靈陪伴。
(以上文章轉載至邱君爾傳道臉書,由ChatGPT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