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以哈第一階段停火協議於10日正式生效,雙方啟動人質與囚犯交換,戰爭自2023年爆發以來首次全面停火。雖然加薩迎來短暫寧靜,但戰後重建、哈瑪斯去軍事化與加薩治理等議題仍懸而未決,未來局勢仍充滿變數。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2日飛往中東時,在「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上宣布:「戰爭已經結束!」他表示,有信心停火將會持續。
川普與20國領袖在埃及舉行加薩和平峰會
川普此行前往以色列將會晤人質家屬,在國會發表演說,13日將飛往紅海度假勝地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與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共同主持加薩和平峰會,預計超過二十多國領袖將與會,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Abdullah II)、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等人,但以色列與哈瑪斯雙方官員都不與會。
以色列總統辦公室13日上午宣布,川普將被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授予「以色列總統榮譽勳章」。赫爾佐格在一份聲明中說:「從他對以色列國堅定不移的支持,到《亞伯拉罕協議》的誕生,使我們區域的和平圈擴大;從兩項歷史性協議,讓我們親愛的人質帶回家、挽救無數生命,到對伊朗核計畫的決定性打擊,川普總統的聲音始終代表著勇氣和領導力,並且展現出對追求和平與人性的堅定承諾。」
納坦雅胡總理: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12日晚間在釋放人質的錄影聲明中,也宣布戰爭勝利,並引用詩篇三十篇5節說:「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他聲音沙啞,但笑容滿面。
他說:「我們一起達成巨大勝利,令全世界為之一驚的勝利。」但他亦警告說,「戰鬥尚未結束」。 「我們面前仍然面臨重大安全挑戰。我們的一些敵人正試圖捲土重來,以便再次攻擊我們。」但他強調,「明天標誌著一條新路的開始」,「這是一條建設之路、一條治癒之路,我希望,也是一條團結之路」。
以哈雙方將在13日上午8時(台灣時間13日下午1時)展開人質和囚犯的交換,哈瑪斯將交還20名人質、28具遺體,以色列則釋放約250名巴勒斯坦囚犯及1,700名加薩被拘留者,並開放更多援助物資進入加薩走廊。
11日,特拉維夫「人質廣場」(Hostages Square)舉行大型集會,逾50萬民眾高呼口號感謝美國總統的介入。
以哈衝突始於2023年10月7日,當時哈瑪斯對以色列南部發動突襲,造成約1,200人死亡,另有251人遭擄。此後以色列展開軍事反擊,根據哈瑪斯控制的加薩衛生部數據,已有超過6萬7千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其中包括1萬8千名兒童。
民調顯示以巴民眾均希望結束戰爭
BBC報導,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都希望結束戰爭。以色列人已經厭倦戰爭,民調顯示多數人支持一份能讓人質獲釋並終止戰爭的協議。數十萬以色列國防軍(IDF)後備役軍人,在穿著軍服長年累月服役後,希望能回歸正常生活。
CNN報導,目前有4大議題尚未納入停火協議,恐怕成為後續談判的癥結,包括戰後加薩治理、哈瑪斯解除武裝、國際安全任務與以軍全面撤出。
《以色列郵報》專欄作家瑪麗安.菲舍爾(Marion Fischel)在該報撰文指出,歷經兩年的煎熬,以色列終於能夠稍鬆一口氣。隨著人質陸續歸來,這個飽受戰火摧殘卻仍堅定屹立的國家,正從歷史上最黑暗、最艱困的篇章之一中走出來。人們感到如釋重負、感激不盡,同時也疲憊不堪。人們長久盼望,但難以置信的這一天終於來臨了。這一刻恢復了一定程度的正義,並提醒這個國家自己頑強的忍耐意志。
然而,這種解脫感在冷靜反思後就減弱:為什麼經過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多的生命喪失,直到美國總統川普才促成了一項無論是納坦雅胡、哈瑪斯還是調解人埃及和卡達都無法拒絕的協議。
這結果雖然痛苦且代價高昂,但也證明了以色列的忍耐力和目標的一致性。
然而菲舍爾亦指出,儘管如此,加薩目前淪為一片廢墟的畫面,將永遠銘刻在全球記憶中。無論這場行動多正當,其在海外的外交成本都十分高昂。
以色列現在面臨的挑戰不僅是重建南部被毀壞的一切,而且要恢復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因為對許多人來說,這個世界已經喪失了道德準則,太多人再也無法區分蔑視人類生命的恐怖分子和被迫與他們作戰的軍人。
心理韌性與人身安全同樣重要
她亦提到,在作戰時,國內戰線與戰場同樣重要;精神和心理韌性與人身安全同樣重要;以色列社會內部的裂痕不容忽視。真正的對話需要耐心、同理心、細緻的理解和團結。任何不足之處,都會導致國家分裂。
她同時指出,這也是一場敘事之戰,以色列一直在努力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巴勒斯坦的敘事在這一輪中獲得了世人廣泛關注。哈瑪斯的宣傳,在半島電視台和西方有組織的親巴勒斯坦學生運動的放大下,重新喚起了現代史上一些最古老的反猶太主張。
因此她提醒,以色列不能將巴勒斯坦問題視為可以忽略的事件,直到衝突再次爆發。耶路撒冷需要積極主動,忽視巴勒斯坦問題將代價高昂。
戰爭惡夢或許終於結束了,但以色列的考驗仍在持續。(資料來源: jpost.com, Times of Isr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