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這次洪水發生的時候,彷彿就像聖經所形容的末世一樣,來得又急又快,只能趕緊逃命!」花蓮八里灣長老教會主顧兒.巴弄牧師談到光復鄉的這次災變時說,住在當地的家人仍心有餘悸,形容那一刻「讓人心驚膽戰」。
他回憶,當時民眾事前對災情並沒有明確掌握,只知道可能會有大水,卻沒料到水勢來得又急又快。洪水在短短幾分鐘內夾帶泥沙衝入市區與民宅,一、二樓都被淹沒。尤其馬太鞍橋被沖斷的畫面,更讓人是難以置信,也讓大家意識到事態嚴重。
應變災難和迎接主來
「這次幾乎半個光復鄉都泡在水裡」,他說。災後初期,民眾陷入恐慌、害怕與無助,但他也看見整個阿美族部落臨時組織起來,跨年齡、跨家庭地互相幫助。有人投入尋找與救援被埋在土裡面的失聯者,也有人冒險協助獨居長輩脫困。
然而隨著時間拉長,志工與居民都出現疲態。厚重的淤泥堆積在道路與屋舍間,復原工作龐雜繁重,讓人一度不知從何著手。「不論是清除淤泥還是救人,對大家來說,這都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災難」,他坦言。
主顧兒.巴弄牧師指出,這次的災難發生在光復鄉,但下一次會在哪裡,沒有人能預料。無論是地震、水患或火災,各種災變都有可能臨到我們,他提醒,信徒不應害怕災難,而要學習隨時預備、冷靜應變,以減少災情帶來的損害。
他進一步表示,這場災難也帶來信仰上的警醒,就如耶穌所說:「人子來的時辰,沒有人知道。」信徒應當時刻預備自己。正如天國十個童女的比喻中,五個聰明、五個愚拙,我們要效法那五個聰明的童女,常常儆醒,預備好迎接新郎,也就是迎接主的再來。
災變後,位於馬太鞍部落附近的太巴塱長老教會先組織動員起來,長老教會阿美中會也在太巴塱教會成立緊急應變中心,他也在此擔任物資組組長。這次災情範圍主要在馬太鞍部落、太巴塱部落和阿陶莫部落,也是他們服事的對象。
主顧兒.巴弄牧師坦言,大量物資進來,若沒有妥善管理,也會出現狀況,起初面對大量物資,志工需日夜整理、登記與分送,承受極大體力與心理負擔。當下災情,馬太鞍離太巴塱有段距離,幾乎沒有災民可以騎摩托車過來領取,因此當遇到有人重覆來領取物資,就會特別詢問他們來自哪一村落,沒想到對方覺得問太多,反而承受「物資不發放」的誤會。後來他們提出聲明,實施簡單登記管理,主要還是希望能將物資確定送到需要的災民手上。
「第一次面對這麼大的災情,處理這麼多的物資發放,雖然很辛苦,但也很痛苦!」主顧兒.巴弄牧師說,因為物資大量堆疊在一起,有的人把東西搬進來就隨便放,沒有妥善的管理。感謝主,有一位專門從事倉儲的志工,協助將物資分門別類,然後再分為幾個區,方便物資的管理、分送。後來他們也對發放的志工進行訓練,讓他們知道會遇到甚麼狀況,對方要報自己的村名,有人協助登記,也有人陪伴對方領取物資。
「災情發生後,人和物資如何適當分配管理也很重要。」主顧兒.巴弄牧師舉例說,如果全部的人都去到同一地方,沒有人分配這區或那區需要多少人,就沒有果效。
他也表示,不管是志工或者是自己的同工,在物資管理上,他一開始會帶領大家先禱告,也特別分享「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也希望志工和同工也能保持健康的身心靈。他們要面對可能情緒很低落,或是可能已經壓抑很久的災民時,需要接住他們的情緒,但是本身也要整理好自己的身心,好讓他們在協助對方的時候,避免雙方因為站在不同角度而爆發負面情緒。
他通常會鼓勵同工或志工,若遇到棘手的問題,盡可能全部丟給他,他會協助處理。因此,他在禱告的時候,求神賜下平安和喜樂,讓他們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能夠喜樂,用笑容面對大家,因為笑容是最溫暖的,他們面對這些災區的人,能做的除了發放物資,最重要的面,他們需要有更多溫暖,甚至需要擁抱,我們就去擁抱他們,或許在這當中,就接住每一個人的情緒。
關懷組進入災民家中禱告
主顧兒.巴弄牧師表示,應變中心除了提供災區物資,在靈性上,他們也相當重視。他說,關懷組的同工,面對災難很多心裡愁煩的人,包括很多不是基督徒,他們進入各個家庭發送聖經,並為對方禱告,用神的話激勵災民。
主顧兒.巴弄牧師指出,面對許多災民,不管死亡、受傷,或家已經被毀,未來不管建中繼屋、遷村或以地易地重建,不管中央、地方政府,也許有各自的看見,最重要的是好好傾聽災民的心聲,可能很多人不想離開自己的家,政府在聽取災民意見後,再來提供更多配套。若是沒有好好溝通,容易造成很多誤會。
他認為,未來災難還會有,鼓勵更多人去上一些災難應變課程,或是由教會開設課程,好讓每次災難來臨,變得不會更慌張,在混亂中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