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孩子陷入人際困境未必等於被霸凌,專家教你如何判斷與陪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不受人歡迎」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不受歡迎的孩子,確實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感到孤單與被排擠,父母正確的陪伴與教導能夠帶領孩子長出健康的人際能力,飛越困境。

◎陳又瑄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霸凌者」通常被比喻為「教室裡的魔鬼」;而為了要保護無辜的受凌者,師長常會想要使用所謂處罰、威嚇,以為只要霸凌者悔改,受凌者就可以快樂的生活。曾處理過校園霸凌事件、擁有多年輔導經驗的羅丰苓老師提醒:「許多時候,當一群孩子變成魔鬼前,或許是先有了那一位激怒他人的天使……」

在某個班級課堂上,A生一直大聲自言自語、敲桌子,常常甩筆又掉筆、經常提出與課程內容不相干的問題、反覆舉手問同樣的問題,老師上課常常被迫打中斷,還得停下來制止A生。班上同學就這樣忍受了一學期,全班同學都討厭A生,A生就回家告訴父母,同學都孤立、排擠、霸凌他…

什麼是「校園霸凌」?
「霸凌」不同於「暴力」,在情緒或衝突爆發時,如同滾燙的沸水會讓人立刻燙傷;霸凌像是一塊塊冷冽的冰塊,日復一日、一塊接著一塊地扔進本來火熱的水,一點一滴滲進內心,讓人逐漸發冷、發抖。由於「霸凌」很抽象、難確定,因此教育部在其制定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明確定義如下:

「校園霸凌」係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當孩子表達自己被霸凌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震驚、憤怒,甚至立刻想提報學校或找老師算帳等,認為這樣做才能即時地保護孩子。但是,這樣做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羅丰苓老師建議,此時父母應先冷靜下來,並試著用以下的方式來陪伴孩子……

一、不急於激動提報,是對孩子最深的保護。

1. 父母是來「聽」的,不是來「處理」的:父母太快進入對策模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

2. 情緒上腦,容易誤判事實:父母一激動,很可能聽不清楚細節:對象是誰、何時、發生了什麼、持續了多久?太快提報或指責他人,反而會讓整件事模糊焦點。

3. 需要判斷情況是霸凌還是人際衝突:有時孩子說被人欺負,實際是互動中的誤會或短期衝突;若直接當成霸凌處理,會讓情況變成公開對立,甚至激化同儕間的矛盾。

4. 若未掌握完整資訊,處理會失準:過早提報,資訊不完整,學校在介入處理時會因證據薄弱而不了了之,反而讓孩子更失望地想:「父母、學校也幫不了我」。

二、教孩子建立健康界線,提升人際功力

霸凌事件發生時,受凌者往往是受到同情的弱勢者,然而常有一種情況是:受凌者經常是班上不受多數同學歡迎的人。即使「不受人歡迎」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孩子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這不僅加深受凌者的痛苦,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個別情況,陪伴孩子提升其社交技巧。例如:不要只顧著自己說話,學會傾聽並能與同學聊天、窄路相逢時得說「借過」、撞到同學適度表達歉意、上課認真聽講,不惡意干擾老師或同學上課等。

父母需要教導孩子建立「健康的界線」。一旦孩子感受到威脅,就會出現想要防禦、攻擊或逃跑的反應。讓孩子知道,「越界」是無法與人建立良好連結和關係的。在學校裡,同學經常需相處八、九個小時,期間可能彩色筆用完了、立可白忘了帶……。假設孩子隨手拿了同學的說「借我一下」,沒等同學回覆就拿走了,這種看似「借用一下有什麼關係」的小事,常會讓人感到不受尊重;反之亦然,若遇到類似的同學,如何禮貌委婉表達拒絕,踩住尊重的界線。

若孩子有「越界」的行為,應避免指責,在教導過程中應先同理孩子的需要,分析其原因,並引導如何在合理的界線上滿足需要。

父母能從適時適度的引導,協助孩子逐漸從個體學會融入群體的生活,懂得與他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進而擁有好人緣!

三、讓孩子不是溫室花朵,卻有溫柔的能力

在這少子化的世代,父母都對孩子極其保護,一不小心就把孩子養成如嬌貴的瓷器,稍有磕碰,孩子的玻璃心就碎了一地。

羅丰苓老師分享一個案例:「班上曾來了一位轉學生,星期一剛轉進來,星期五就吵著要轉走,說同學排擠霸凌他。」後來深入了解才發現,這個孩子是家族裡的「金孫」,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當他轉入新環境,發現沒有人主動圍繞自己,就認定「我被排擠了!」

面對這種狀況,父母應幫助孩子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轉向「合群」。群體間會發生和「我」想法、意見不同,甚至爭吵的情況,都是很正常的。不應因為自己的「過度解讀」而感到受傷、被孤立。

幫助孩子積極地參與團體生活,進而融入群體。有句話說:「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模樣。」因此,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無論是待人的態度、做事的方法或講話的語氣等,都深深影響著孩子。擁有溫柔、堅定特質的父母,也會使孩子在遇到衝突事件時,可以淡定冷靜地處理問題。

羅丰苓談到,溫柔不僅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能力,能讓孩子的人際關係更加圓融和諧,也能讓孩子遇到人際問題時,懂得如何妥善地回應,進而成為其成長的養分,經驗的累積。

觀察與陪伴釐清是否遇到霸凌

真正的霸凌往往是重複、結構性的,並非偶發事件。父母應先陪伴孩子、觀察一段時間,有助於更全面了解加害者、旁觀者、老師反應與學校氛圍,並在過程中記錄這八件事:日期與時間、地點、涉及人員、事件描述(具體內容)、我的感受與影響、是否有證人/證據、是否曾向老師、家長等反映,及反映後的情形?對方是否重複此行為?以助於判定霸凌事件是否成立。

校園是孩子可能發生人際衝突與挑戰的第一個場域,因此,家長的陪伴與因應態度就十分重要。面對霸凌事件的發生,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情緒,傾聽孩子對於該事件的想法,並且一起討論可能的處理方式。當孩子在學校有正確的人際調節經驗,未來他們就能更效地管理情緒,堅韌地解決人際間更複雜的問題!(本文轉載於「拾愛日常」)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