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上班族兼顧照顧者壓力倍增 肯當.迪洛安牧師鼓勵勇敢求助 釐清問題不被困住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肯當·迪洛安牧師(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在現代高壓的社會結構下,無論是醫院體系內的醫護人員,還是病榻旁的照顧者,都面臨著身心耗竭(Burnout)或靈性枯竭的危機。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片刻的休息,更是一個能安全說出、被專業承接的輔導支持系統。

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總院院牧部主任肯當.迪洛安牧師在受訪時,深度分享了醫院體系在建立員工協助計畫(EAP)及靈性關懷上的實務經驗,並對當前教會與社會在心理輔導資源上的挑戰提出了深刻的觀察。

肯當·迪洛安牧師(受訪者提供)

多方協作模式 接住需要員工

肯當.迪洛安牧師指出,醫院有專業的社工、心理諮商師、牧師、關懷師,甚至人資部門,形成了一個正常的網絡,確保任何一位員工進來求助時,都能被不同專業的角色接住。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有效分攤單一角色的高壓與風險,

然而,在推動員工協助計畫(EAP,提供外部諮商師服務)的過程,也遇到了極大的文化阻力。儘管醫院「自掏腰包」提供免費且保密的外部專業諮商服務,但初期的使用率卻極低,因為這種對「求助」的恐懼,源於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輔導室迷思」,認為只有「不正常」或「有問題」的人才需要諮商。

為此,他們必須不斷進行教育與宣導。透過與人資、行政部門的嚴密配合,確保諮商過程的高度機密性,並由院牧部負責窗口登記與空間安排,與院內行政系統切割。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持續教育,使用該資源的員工人數逐漸成長,顯示這種專業資源的確開始被接納。這提醒我們,台灣人對「被輔導」教育還不夠深入,除非是社工、心理或助人工作者,否則很難主動接觸這個領域。

上班族又是急重患照顧者

她說,醫院牧師除了關懷內部員工,也大量接觸「外面的人」—─特別是急重症病患的家屬和照顧者。這些人通常是在人生的緊急關頭,面臨巨大困難時,才會主動尋求心靈上的支持。

根據肯當.迪洛安牧師的觀察,主要的壓力來源聚焦在幾方面:

1. 照顧的耗竭(Burnout):分工不均與代償性創傷。

她接觸的對象多為病患家屬或看護,他們是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照顧壓力往往集中在家庭中某個固定的手足身上,導致分工不協調與壓力過重。可能四個孩子中,照顧的Loading會集中在某一個與爸爸或媽媽比較親密的孩子身上,對方會疲乏,尤其夜間緊急狀況大部分都是這個孩子來處理。而這位照顧者,本身又是上班族,長期處於「待命」狀態、隨時等待被判斷的壓力,導致照顧者出現情緒低落、哭泣等身心耗竭的症狀。更有甚者,他們長期接觸病痛與死亡,可能出現「代償性創傷」。

2. 經濟與工作壓力:生命與生計的拉扯。

照顧的壓力不完全是在醫療費用本身,更多是出院後續的生活消耗品、交通往返、以及照顧期間的餐食費用。對於癌症或其他慢性重症患者,頻繁的往返門診與治療,讓家屬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不斷累積。

工作必須頻繁中斷或請假

肯當.迪洛安牧師說,更大的困境在於工作與照顧的衝突。許多照顧者本身是上班族,卻隨時可能被醫院召回,導致工作必須頻繁中斷或請假。若公司缺乏彈性,他們最終可能丟失工作,使家庭經濟雪上加霜。有時候醫院要等一天、甚至隔天才等得到家屬簽署,因為他們工作上沒有那麼彈性。

牧師指出,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採取「付費給其中一個手足」來專職照顧,但即便如此,這位手足依然承受著龐大的情緒壓力與親密關係的張力。在達到臨界點時,最終尋求外籍看護的協助,反而是讓照顧者獲得喘息的最佳機會。

在醫院裡,牧師的角色是為患者與家屬提供「靈性關顧」。肯當牧師強調,他們面對不管是否基督徒,這種關懷是一種專業的陪伴。

提供安全環境 分享能放下防備

她提到,在關懷個案時,她會引導對方多說出來,不管是不是流眼淚,她不會打斷,也不會太快給意見。由於牧者的優勢在於非熟人關係,也不認識個案生活圈中的任何人,因此能放下防備,很放心地講出最私密的細節。牧師提供的是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情緒找到出口。

肯當.迪洛安牧師會將個案生活中的困擾點視為「靈性議題」來探討。例如,一位媳婦在照顧婆婆時,面對其他手足的不理解,還對家中神明祭祀儀式,感到極大壓力。牧師會引導對方反思:為何這個張力如此之大?這個儀式對家庭的意義是什麼?她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在介入時,牧師也會將基督教信仰的精神,轉為心理支持,「看得出來你很注重家庭、注重飲水思源。」這時就有機會稍微談一下,聖經十誡中也提到孝敬父母。當個案願意時,牧師會為對方進行祝福禱告,這讓許多非基督徒在過程中感受到心 的力量與平安。

牧師甚至會用「我要向高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一二一篇1節)這段經文鼓勵對方,告訴他們,牧師每天也需要力量支持,不是靠本身的力量。

面對社會龐大的心理輔導需求,牧師認為,教會必須提升其輔導事工的專業層次,不能僅停留在「傾聽、禱告」的階段。

她說,雖然教會團契或小組的互相打氣與勉勵很重要,但如果缺乏專業訓練,隨意給予意見,反而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牧者在神學上是指導者,但在心理學上,關懷的對象也需要專業資源的支持與關心。

向上帝求助 不停留在傾聽禱告

肯當.迪洛安牧師期待教會能將資源整合,將專業輔導服務作為社區事工向外開放,固定在一個點,或在社區服務中心,由專業諮商心理師或受過完整訓練的輔導牧師服事,提供一個正式、專業且安全的關懷環境,甚至可以針對接觸社區個案,慢慢延伸為小組、團契或課程開設。

「我們去求助,不是我們有問題。」她表示,過去大家都不敢進輔導室,現在要讓大眾明白:「雖然人生的問題還是要自己去解決,但諮商協談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思緒,不會被打結困在裡頭。」現在政府提供的心理健康照顧資源越來越多,這是很好現象;她認為,我們將心靈調節視為像「感冒前兆」一樣的預防性健康行為,避免問題惡化到無法處理的地步,真正將全人的、身心靈健康的照顧落實到每一個有需要的人身上,讓每一個在高壓下喘不過氣的人,都可以被接住。

相關新聞:「身體累,還是心累?」 讓基督信仰成為上班族身心靈復原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