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將每年10月訂為「心理健康月」。其中,職場員工的心理健康,是公部門和民間企業都重視的。從今年10月起,政府率先推出「身心調適假」,公務員免附證明就可請3天帶薪心理假。
人力銀行yes123求職網的調查顯示,有10.5%的上班族因為出現「職業倦怠」(burnout),萌生轉職的念頭;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則曾說,員工離職的理由林林總總,最真實的只有兩條,「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具有律師、大學教授與職場牧師三職身分的台北樣教會主任牧師吳必然受訪時表示,在一般外界的職場,當上班族自覺很投入工作也拿出成績,但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回饋」(通常是加薪和升職)時,就容易在身體、情緒和精神層面出現耗竭,進而產生職業倦怠,除了身體容易疲憊和出現局部(頭、胃)的疼痛症狀,對工作也會逐漸失去動力和熱情,不但身體累,心更累。
你累了嗎?要保守你的心
箴言四章23節已經提醒「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所以教會在做職場牧養與關懷,要多去關心職場信徒的心理健康狀態,釐清出現職業倦怠的原因,為他們禱告,並陪伴他們面對和處理。
吳必然牧師說,他鼓勵上班族,就算是基督徒都難免會出現職業倦怠,其原因未必是薪資,包括職場派系鬥爭選邊站,常讓人「心好累」。
他就陪伴過一個上班族,從原本強調營利、能力和業績,每天上班都身心俱疲的職場,轉換到看重實踐社會服務理想勝過營利的職場後,薪水雖然不比前一份工作高,但心放開了,便脫離深感困擾的職業倦怠。
吳牧師說,現今上班族出現職業倦怠需要求助的個案愈來愈多,像曾有出現職業倦怠的上班族來找他協談,情緒激動到連「我已經一刻都沒辦法待在現在的職場了」都脫口而出。
他先安撫對方不要衝動,然後傾聽對方描述職場環境,陪同辨別造成職業倦怠的原因,釐清哪些是職場環境造成的,哪些是求助者在工作上要去修正和學習的;造成每位上班族壓力、焦慮和倦怠原因不盡相同,建議牧養職場信徒的傳道人要一對一陪談和關懷。
職場倦怠常來自比較與自我要求
吳牧師說,他輔導過的職場信徒,有的人薪水很不錯,工時也在合理的範圍且不常需要加班,但仍然出現職業倦怠,原因就在於自我要求高和與不同職場的同學(朋友)比較下產生的壓力。因為一直在工作上力求表現,忽略了喘息和紓壓,就像拉滿弦的弓,長期累積就會彈性疲乏產生倦怠感,政府給公務員支薪的「身心調適假」,就是提醒公僕,在戮力從公之餘,更要適時紓壓,避免身體和心理都耗盡。
吳牧師提醒,在實務上,出現職業倦怠的上班族身心會相互牽動和影響,像他陪伴的一位職場年輕人,禮拜天傍晚時常會胃痛,每當想到禮拜一上班後從早就要開始忙,就備感壓力和焦慮,不但胃痛晚上也睡不好。
吳牧師說,他所牧養的職場信徒週間的每一天都可以藉由實體或是線上陪談關懷,彼得前書五章7節提醒神的兒女和教會,「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教會牧養職場信徒,帶領他們來到主的面前緩解壓力和倦怠, 祕訣就是讓職場信徒感受到,上帝和教會都顧念他們的需要。
吳牧師勉勵教會,在職場服事中,週間5天的工作並非屬靈生活的空白期,而是恩典流動的時刻。只要事先提出邀約,約定好時間與方式,就能幫助那些渴望被陪談、被理解的職場信徒,在牧者或同工的陪同下,一同來到主面前,卸下勞苦重擔,得著心靈的安息。
他所牧養的弟兄姊妹中,已有許多人在各自的職場開始推動「ABBAFOOD」關懷事工──這不只是分享餐食,更是分享生命。他們關心同為基督徒的同仁,也關懷尚未信主的同事,讓職場成為可親近神的地方,感受到「把勞苦重擔全然交託卸給神」的輕省。
吳牧師說,如果上班族在職場經常處在忍耐和壓抑的情況下,就很容易產生職場倦怠,他會協助有這樣狀況的上班族,特別是年資較淺的年輕員工,釐清造成倦怠是自己的問題?他人的問題?還是組織的問題?因為很多年輕人在職場是沒有人可以諮詢或請教關於紓壓和情緒問題,很多人壓抑久了,不是產生暴衝,就是變得內縮,非常兩極化。
教會要多關心出現內縮上班族
對於因為職場倦怠出現暴衝或內縮的信徒,吳牧師建議教會要特別「手把手」去關懷與輔導。這樣的上班族通常會有比較特殊的個人特質,特別是已經出現內縮情形的上班族,教會牧者和同工需要特別關輔。
他表示,很多未信主但出現職場倦怠的上班族,會因為教會對他們友善,比較容易接受基督徒同事的邀約,甚至自己走進教會求助,他會鼓勵對方,從上帝的眼光重新檢視和發現自己的恩賜與特質,而教會裡來自各職場的弟兄姊妹,也是最好的關懷同工和職涯諮詢的請教對象,台北樣教會也會邀請各行各業的職場工作者擔任樣青講堂的講員,進行職場培力。
吳牧師指出,教會不只是讓職場倦怠者重新與神連結的屬靈管道,也能成為串聯職涯諮詢和社會資源的橋梁。他強調,許多信徒在職場中的壓力與調適經驗,正是珍貴的陪伴資源。有些前來求助的人說:「我終於來對地方了。」
他鼓勵信徒,在職場倦怠普遍的時代,若對職場宣教有負擔,就要在工作中學習服事神、也服事人,成為陪伴他人同行的「陪跑員」,讓信仰在日常勞苦中成為力量的泉源。
吳牧師說,除了年輕上班族外,40歲到55歲的上班族也是容易出現職場倦怠的族群。這是因為他們普遍都已經在職場打拚過一段時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沒有得到預期的回饋,身體和精神層面都容易長期耗竭產生倦怠,他會鼓勵他們「工作不單是為了賺取物質利益和贏得外界評價,還要把工作的倦怠和壓力化作更高層次的意義」。他鼓勵教會要做「全齡職場牧養」,因為職場倦怠是全齡上班族都會產生的。
吳牧師建議,如果職場倦怠並非來自於不能遊刃有餘地勝任現在的工作職掌,而是來自於對於薪水或是工作環境(包括上司、同事)的不滿,那麼牧者可以協助其釐清「哪些倦怠原因是你所在意的?哪些是可以解決的?哪些是無法解決的」。上帝沒有要祂的兒女在職場忍辱負重,而是要他們「把勞苦愁煩與重擔卸給祂」,他鼓勵教會要成為那些在職場已經感覺心累和身心俱疲的上班族的心靈避難所,在他們快要被壓力和倦怠的洪流淹沒之前,帶領他們進到上帝預備的方舟,身心靈得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