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香怡
「我希望哪裡都不用去,只要當個在家打電動的宅男,不行嗎?」
「今天什麼時候可以打電動?」
「吼呦,就不能讓我多打一下嗎?」
大兒子就讀小五,上學日每天的3C時間是三十分鐘,假日和寒暑假則延長每天至一小時,不包括週末額外的電影時光。自從他開始打電動,這幾句話便常掛在嘴邊,尤其是需要外出的假日,他一定要先確認3C福利不受損,才能放心出門。3C牽制他的思緒,主導了母子對話。禮拜天去教會路上,他最常問,回家就可以打電動了嗎?若得知需要跟著父母去外地服事,他最擔心太晚回家碰不到平板。去接他放學,一出校門便嚷「我要打電動」,他不想念父母,只想念3C。
兒子接觸線上遊戲序曲
事情從這裡開始。兒子上了小學,收到同學送的寶可夢卡牌,起初只是跟風收集,後來開口要求,也想和同學一樣去外面的寶可夢機台打遊戲,我至今都不答應。
上了三年級,透過學校電腦課接觸到線上遊戲,便利用寫線上英語作業的空檔,趁我不注意,玩起各式免費小遊戲。我對3C抱持比較謹慎和保守的態度,本身不追劇,但見他如此喜歡,便逐步鬆綁,找出適合他的電玩遊戲,讓他每天玩。
我把3C時間放在作業與練琴之後,規定孩子先做重要事、再做喜歡事──哥哥打電玩,學齡前的弟弟只看卡通不能打電玩,而我抓緊時間預備晚餐。偶爾我心軟,讓3C居先,孩子接下來寫作業和彈琴的效率就很差,拖著不練習或到睡前才恍然想起作業沒寫。只要優先順序擺對,3C是育兒好幫手;一旦錯置,就淪為自制力癱瘓的災難。
母子為了3C怒目相視
儘管多次約法三章,控管孩子的3C時間總是非常費力。3C強大的吸引力當前,別說是孩子,就算是大人也很難自律。他嫌玩得不夠,我覺得超時太多。
最嚴重的一次,催了好幾回,他停不下來,我氣極怒吼:「不管你玩到哪裡,馬上關掉!」他索性把手中的平板摔到遊戲墊上,瞪著我。
我拾起平板,用力往臥房床面擲去,但力道過重,眶啷一聲,平板先在床頭櫃砸出一個小凹洞,才落在床上。兒子以為平板摔壞但不敢去撿,放聲大哭。
「你摔,我比你更敢摔!」我破口大罵。
我們這對情緒失控的母子,為了3C怒目相視。過了半天,我進房拿出平板,兩人和好。兒子慶幸平板沒事,好一陣子都相當收斂,打電動不敢超時。然後,他又開始拖延,我越來越看不下去,醞釀著下一回合的爭執。這樣的惡性循環並不好,卻也讓我們成長,從中摸索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他知道不可觸犯的底線到哪裡,而我也慢慢學習彈性。
親子討論合適電玩遊戲
至於玩什麼樣的遊戲,我們不斷討論與搜尋,關鍵在於絕不放任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兒子從小就喜歡飛機,爸爸花錢買了線上飛機模擬器,滿足他的飛行欲。還有一陣子很喜歡槍戰,後因變得熱衷研究殺人方式遭到禁玩──暴力正無孔不入滲入孩子的大腦,父母一定要留意。
這幾個月來,他最喜歡線上賽車遊戲「巔峰極速」,對各廠牌的跑車款式瞭若指掌。兒子常邀我在旁看他玩,想要媽媽感受馳騁的快感和勝利的喜悅。我對賽車不感興趣,感言也十分掃興,我說:「媽媽想看到的第一名,是現實世界裡的考試成績,而不是虛擬世界裡的賽車名次。」這非但不能激勵他用功,只是讓他覺得,媽媽一點都不關心他喜歡什麼。現在的我,絕不在他打電動時嘮叨,任何要他聽進去的耳提面命,等他放下平板再說。
在我許可的範圍之內,任他玩;在範圍之外,我用心把關,禁止孩子越界。
外出規劃路線避開引誘
幾個月前到超市採買,發現櫃檯前多了兩台寶可夢機台。大兒子吵著要玩,弟弟也跟著起鬨。
「拜託嘛!一次就好了!我一定不會再說要玩第二次。」他央求。
「不可以。」我斷然拒絕。事實是,有一就有二,不僅容易上癮而且很花錢。
孩子聽了當然不高興,母子在超市門口對峙了好幾分鐘。原本開心的採買行程,結果三個人回家都氣噗噗,零食也不想吃了。
後來,我訪遍住家一帶所有超市,終於發現某一間沒有機台進駐,雖離家較遠、不好停車,至少簡單的購物體驗不會弄得很複雜。如果答應帶孩子買東西,我一定繞遠路去那裡。往後遊戲機台只會越來越多,每一個有商機的地方都不放過,但是我相信只要用心規劃外出路線,還是可以避開不必要的3C引誘。
今日教養即與3C鬥智之路
教養路上,3C不斷來攪局;或者說,數位時代的教養,就是與3C的奮鬥之路。我常常覺得,3C吸引力就像巨人歌利亞,任何父母規範、專家建議或教養守則都顯得不堪一擊,每一個和3C戰鬥的時刻,除了父母不屈不撓的戰鬥力,我更需要神的幫助,所以我從不停止為孩子禱告。
每當陷入自我懷疑──我的努力充其量只是困獸之鬥嗎?反正他總有一天會變成3C控,妳還在堅持什麼?妳就讓他隨便玩,他不來吵妳,妳也樂得輕鬆,這樣不好嗎?──我便轉向神,一次次感受到祂是我的力量。「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這句經文始終鼓舞著我,深信父母的權柄是從神而來,祂必幫助我完成教養孩子的使命,而倚靠神的心使我像大衛一樣,勇敢迎戰巨人。
「我只想當個打電動的宅男,不行嗎?」唉,兒子又丟出這題了,不過我不再接下這球。因為,我只有一個答案而他一定不能接受,這種徒然引爆母子衝突的提問,我何必回應呢?孩子的焦點不在於宅不宅,他想爭取的,是3C自主權。但我知道,現在還不是下放的時候。
當孩子用3C作為標準,來二分世界的行不行、好不好、有不有趣,我就引導他去看見探索世界的多樣可能。帶他們去東岸,感受「台東藍」;帶他們到公園騎腳踏車,感受秋天愜意的晚風;帶他們去餐廳,一邊吃冰淇淋一邊閒聊;帶他們看書,這是母子最強的共同話題。不管去哪裡,他不忘確認:「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彈鋼琴?」問的是琴,心裡想的是練琴之後的電動,媽媽都知道。既然答應你的3C時間一定不會少,你就敞開心,享受眼前美好的真實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