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賴秋薰/採訪報導】2024年台灣總生育率僅1.11%,創下全球新低。過去10年間,全台學生減少超過50萬人,在這個數字的背後,除了人口警訊,更潛藏一個信仰傳承的危機。當世代之間的真理根基鬆動,社會的方向與價值也隨之模糊。在這樣的時刻,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SU Taiwan)與吹號者事工(Trumpeter Ministry)共同發起「搶救下一代全體總動員」四場研習會,從宜蘭率先啟動(10月17日),再到台北(10/21–23)、台中(10/24–26)、屏東(10/31–11/2),盼望喚醒全台教會的屬靈行動力。
活動主講人鄭立新牧師開宗明義指出,當教會不再為真理發聲,下一代就會失去方向。「邪惡的勝利,不是因為邪惡強大,而是因為好人沉默。」他強調,「這世代最大的危險,不是恐怖主義,而是冷淡的基督徒。」鄭牧師呼籲信徒要起來成為「代禱者、守望者與行動者」。對他而言,「搶救下一代」不只是口號,更是一場從心意更新出發的屬靈覺醒運動——要讓真理再次進入家庭、教會與校園的中心。
面對世代挑戰 從「身分危機」到「信仰斷層」
現代科技與資訊洪流改變了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也撼動了信仰教育的根基。鄭牧師指出,今日的孩子面對三大挑戰:
一、身分與價值的混淆——「我是誰?」的迷失
在社群媒體主導的世界,孩子的價值常被外貌、成績、追蹤數等外在指標所定義。自我認同被外界綁架,心靈容易陷入焦慮與比較。鄭牧師提醒:「孩子需要被帶回創造主的眼光,知道自己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的。」
二、道德與真理的相對化——「什麼是對的?」的困惑
資訊碎片化讓孩子面臨充滿矛盾的價值觀。從性別觀念到生命議題,世俗聲音往往與聖經真理相違。若沒有聖經作為準繩,孩子將難以辨別是非。教會與家庭的責任,是建立他們屬靈的羅盤。
三、信仰與生活的斷層——「信仰與我有關嗎?」的疏離
許多青少年在營會中熱淚盈眶,卻在回到日常生活後失去連結。信仰若只是主日的課程,無法成為生命的力量。鄭牧師強調:「父母、老師、輔導必須以生命示範,讓孩子看見信仰如何影響生活每一天。」
聖經世界觀是讓真理成為生活方式
國際讀經會指出,建立「聖經世界觀」是回應世代挑戰的關鍵。這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一種「用神的眼光看世界」的生活方式。聖經能幫助孩子在真理中建立信仰眼光,在混亂中持守價值,在成長中學會辨別,正如《路加福音》二章52節所描述:「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讀經會期盼,每個家庭、每間教會都能成為讓神話語進入孩子生命的地方,使他們在變動的時代中仍穩行主道。
近年,北美華人教會的青年流失率高達75%至90%,在北美華人教會牧養近20年的鄭立新牧師表示,這數字是警鐘,更是呼召,他引用《申命記》第六章提醒,信仰的根基不是建立在教會的活動上,而是在家中扎根。
「許多父母以為主日學是信仰教育的主戰場,但事實正好相反。父母的敬虔程度,遠比教會課程更能決定孩子能否持守信仰。」
國際讀經會執行長吳淑玫補充:「少子化的根本問題,不只是孩子變少,而是信仰根基變薄。『搶救下一代』的核心,是幫助家庭回到神的話語,讓父母與孩子一起經歷信仰的真實與更新。」而讀經會長期透過《每日研經釋義》、《Yes to 真理》教材與「讓孩子樂在教會」運動,推動家庭靈修與信仰教育。今年更結合吹號者事工的屬靈行動,從家庭出發,讓聖經成為生活的中心,而非知識的堆疊。
家庭復興首要是重啟家庭祭壇
國際讀經會提出家庭復興的三大實踐重點,呼籲父母重新擔起屬靈領導者的責任。
1. 以身作則,盡意愛神。
信仰傳承的第一步,是父母親自活出敬虔的榜樣。「特別是父親。」鄭立新牧師指出,「研究顯示,若家庭中首先接觸教會的是父親,全家跟隨的機率高達93%。」父親的屬靈影響力,不容忽視。
2. 將真理融入日常。
信仰教育不應局限於禱告或聚會時間,而要成為家庭日常的一部分。正如《申命記》第六章7節所言:「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建立家庭祭壇、每日讀經與禱告,能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吸收信仰的力量。
3. 以終為始,確認家庭目的。
信仰教育的目標,不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世俗人才,而是「一生敬畏耶和華」(《申命記》第六章2節)。家庭復興的起點,是父母重新確認以基督為中心的終極目標。
從家庭到文化 屬靈的堡壘行動
當少子化浪潮與價值觀迷失席捲全台,教會該如何重新成為社會的鹽與光?唯有讓家庭回歸信仰的根基,教會與社會的未來才得以立在穩固的土壤上。「搶救下一代 全體總動員」不僅是一場研習會,更是一項跨世代的信仰工程。
鄭立新牧師指出:「家庭不只是避風港,更是恢復與救贖周圍文化的最佳途徑。」他期盼每個基督徒家庭都能以上帝的話語為指南,築起屬靈的堡壘,成為黑暗中的明燈。正如鄭立新牧師與吳淑玫執行長的共同呼籲——從家庭出發,重建屬靈根基,讓每一個家都成為「小小的聖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動盪不安的時代,看見希望的種子再次萌芽,為世代預備屬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