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以AI音樂喚醒畫作生命 藝術家吳嘉麗開拓芬蘭駐村新章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汪純怡 追蹤
吳嘉麗。(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一幅幅描繪兒童猜拳、嬉戲潑水、拍照擺出搞笑姿勢的油畫,充滿陽光活力與童真美善。如今,這些原本靜止的平面畫作不再只用是「看」得見,還能「聽」得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藝術家吳嘉麗姊妹最近巧妙應用AI,為多幅畫作配上專屬的聖經詩歌,讓觀者在視聽交融的體驗中,彷彿也回轉如同孩子般喜樂。

擔任兒童主日學老師40年的吳嘉麗姊妹,從20歲信主就開始用美工恩賜與專業,投入兒童事工服事、敬拜神,懷抱對孩童的關愛與了解,常常以兒童為主題作畫;也為了復活節主題,製作過苦路十四站瓷版畫,設置於金瓜石教會。

吳嘉麗姊妹受訪時說,她已經年過六旬,其實原本對於AI技術並不了解,但為了與年輕一輩和女兒的連結,以及朋友鼓勵增進藝術推廣多元性,最近才開始接觸AI,摸索過程帶來許多喜樂,還因為借重女兒的協助,母女關係更加緊密。

吳嘉麗。(圖/受訪者提供)

AI是貼身智囊團及畫作專屬樂團

由於藝術創作常需要為展覽命名或撰寫創作理念說明,吳嘉麗善用ChatGPT,發揮了如同秘書或智囊團的功能,不僅提供大量的資訊,還能將文案整理得周到;在創作音樂時也能幫助梳理思緒、構思歌詞,連押韻都能顧及,有時內容比自己構想的更有趣。

在友人推薦下,她也開始用Suno為畫作配上專屬音樂。她將每一幅畫作創作的感想與心得,藉由ChatGPT寫成歌詞,再將圖檔或主題解釋經文與歌詞交由Suno製作。雖然並非音樂專業人士,但她依據對畫作的感動、指向聖經的意涵,可以指定音樂的風格,例如北歐風、非洲風,或是要求加入小提琴或兒歌合唱團的感覺。

製作過程讓她覺得十分有趣,像有一幅名為「時代巨輪」的兒童繪畫,描繪幾個孩子在玩「報紙履帶競走」,她希望配上類似卡通主題曲的戰隊聲效,配上從傳道書經文「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凡事都有定期」概念引申的歌詞,讓觀眾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透過音樂理解畫作中難以言喻的深層意涵。

吳嘉麗與女兒鄭為恩。(圖/受訪者提供)

AI助力母女共創 遠赴芬蘭駐村

吳嘉麗說,AI彷彿成為她畫作的專屬樂團,是過去從未想像過的,不僅讓每一幅畫更為鮮活,並讓畫作走出展覽空間。甚至因為使用AI工具,還促成了她與女兒──動漫畫家鄭為恩,明年將前往芬蘭擔任駐村藝術家並舉行母女聯展。

她說,東方藝術家獲得這類駐村機會相對難得,她與女兒用ChatGPT協助完成駐村企劃書,接下來還要用Suno為畫作製作芬蘭語歌曲、加入當地元素,來闡述與傳播作品。

創作的敬拜在於過程的心流

吳嘉麗說,無論以油畫描繪孩童的純真,或是現在透過水彩寫生大自然,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就是對神的敬拜,在親手創作過程中的「心流」是與神連結的感動,也在極度專注時帶來喜悅及療癒感,這是無法用AI按幾個按鍵就能生成的。

她說,真正的敬拜,還是在於創作的時刻,AI雖然能在一兩秒內生成技術上看似完美的圖像及音樂,但無法取代傳統藝術創作時對神的敬拜。AI的角色是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或載體,用以豐富、輔助和推廣已完成的傳統創作。

吳嘉麗姊妹說,她以務實且開放的態度看待AI,既肯定其價值,也清晰認知其界線,藝術工作者不妨保持開放的心,將AI視為一種可以增添創意、豐富作品層次的新工具,也帶來更多人際連結。

相關新聞:新聲與心聲-AI時代敬拜的變與不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