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美國採訪報導】一種名為「賽詩」(Slam Poetry)的藝術形式,近年在德國福音派教會十分盛行。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土木系教授陳聖恩博士觀察分享,以比賽方式吟誦口語化的創作詩,沒有形式限制,不分年齡層,極具個人化特色,藉此向神抒發最深層情感,真實地傾心吐意。
「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就算午夜夢迴,追悔已遲,也不要害怕。⋯⋯你信任祂嗎?你相信祂嗎?你相信可以邁出來了嗎?你能超越今日,超越恐懼,看到未來嗎?你在愛中感到平安嗎?⋯⋯因為祂的付出,因為祂的看護,所以不要害怕。就算黑夜擊垮你,而祂—是你的光。」
熟悉德文的陳聖恩教授翻譯了德國賽詩詩人Laura(YouTube帳號「Redeemed」)的〈不要害怕〉(Fürchte dich nicht),風格猶如聖經《耶利米哀歌》,在個人的話語與上帝的言詞間切換。在YouTube朗誦影片中,直接訴說內心對恐懼的掙扎,以及與耶穌的親密信仰體驗,以德文朗誦起來節奏鮮明,令人感受到詩人的強烈情感。

源於芝加哥 兼具口語與表演文化
陳聖恩教授受訪時說,賽詩最早是1984年源於芝加哥的一種詩歌表達藝術形式,1990年代傳入德國,蔚為風潮,至今形成跨越了好幾個世代的成熟藝術型態,甚至還進入大學課程。
賽詩在德國起初吸引的是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從90年代以來,面對氣候變遷、歐亞移民等問題,對德國年輕一代帶來壓力,許多德國人對未來感到悲觀,因此右翼思想興起,也帶來了基督信仰的復興。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德國的基督信仰領域開始流行賽詩大滿貫比賽,詩作朗誦讓人們以最原始的情感,直接表達對生活的失意及生命的挫折。
賽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形式化要求,而且是像街舞尬舞的方式比賽朗誦,因此也譯作「尬詩」。朗誦者創作詩句,不受固定格律或押韻的嚴格要求,有的作品還是會押韻,但並非必要元素,創作者有極大的發揮彈性,風格更趨口語化,內容完全依據創作者想要強調的部分,著重個人的經歷、情感與觀點的抒發,很重視與聽眾的直接互動與情感連結。
陳聖恩教授說,因為賽詩沒有一定格式,門檻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做,喜歡音樂欣賞、朗誦這些都是每一個人的本能。賽詩創始之初就是以比賽為核心,沒有評審,也沒有評分標準,透過現場擂台炫技,激發創作者的潛能與觀眾的熱情,由觀眾的掌聲或情緒反應來決定勝負。

個人的吶喊 真誠傾訴生活掙扎
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在YouTube、IG上也可以看到許多賽詩作品,製作成如同微電影一般的影片,有人朗誦旁白,結合背景音樂、美麗的圖像或人物表演;有人直接面對鏡頭,用自己的聲音與表情傳達內心吶喊、掙扎,亦稱為口語(Spoken Word)詩人。
亦為基甸會會員的陳聖恩教授說,基甸會服事常與世界各國連結,他長年關注全球教會成長,發現當許多歐洲教會日漸衰落時,德國教會近年來卻愈來愈興旺,他認為,這和德國在二戰後形成的文化特質有關,德國人願意公開地承認在戰爭所做的一切事,這種公開和包容性讓德國社會更願意接納創新的表達形式。
創作者的信仰基礎 賽詩亦能宣教
在這種背景下,賽詩文化在德國教會界得以蓬勃發展,還有「宣教賽詩」,強調福音及宣教的性質,與一般傳統的賽詩有所分別。今年5月,在德國漢諾威就有一項大型的賽詩展示,表演者從17歲到長者都有,各種年齡層都樂於投入。
陳聖恩教授說,教會界的賽詩創作主要分兩種方向,一是從個人經驗去詮釋神的幫助,另一種則是把基督信仰真理融入,兩種都具有宣教意義。而且這類創作也沒有出現神學爭議,因為參與者本身多具有強烈的基督信仰基礎。
陳聖恩教授說,相對於傳統的詩歌,賽詩更能夠表達個人在信仰歷程的經歷,雖然賽詩的創始與邊緣化群體未必有關聯,但它成為一種平台,讓邊緣化群體更能夠去表達所受到壓迫的心聲;很多年輕人接受這種形式,就是因為它真正允許每一個人敞開表達生活中的困難。
疫情阻隔後 年輕世代情感表達的出口
他認為,這種個人化、吶喊的表達方式,就很像聖經中詩人的情感流露,像約伯對苦難的陳訴、大衛在詩篇中的呼求,如果用賽詩的方式朗誦的話,更能感受到其中強烈的情感。
陳聖恩教授說,現在的年輕世代,生活中有些難處是年長一輩不能想像的,特別疫情三年造成人際的阻隔,很多年輕人更不知道如何表達自我。他常在車上播放賽詩朗誦作品,讓家中兩個分別是20歲、18歲的青少年孩子聽,讓詩人的真情流露,成為親子間情感流動的橋梁,也希望孩子從中得到啟發,體會人對神如何傾心吐意。
他認為,華人教會也可以舉行賽詩比賽,鼓勵弟兄姊妹自由地對神表達心中真切情感,也可以為年輕一代多提供一種發聲管道,在藝術娛樂形式中,也能傳遞基督對於賦予生命新意義的重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