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敬老尊長」一直是華人社會裡傳統的美德與倫理,年長者在民眾心中,基本上都會表達尊重,也持續認可隱含於其人生中因年歲所成就的一切點滴,包括對家庭、社會的貢獻,乃至在自我人生的歷練與成熟,故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聖經箴言更表達「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可見「敬老尊長」曾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並為世人所歌頌。
科技社會忘卻敬老價值
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已逐漸成為一個績效導向、短期導向、數位科技導向、資本(利潤)最大化導向等充斥其間的樣貌,其中不能忽略的是社會變遷以前所未見的高速度與壓縮般的時間軸線在運作中,因著追求績效及競爭力,打破傳統、挑戰未來,逐漸變成新崛起的世代信念,最後慢慢形成的現象就是「變革、創新才是王道」、「停留或過久停留於任何時間點上,都將帶來失敗與淘汰」。如果用「造反有理」來詮釋新世代的價值依歸,其實也是相當若合符節的。
隨著新舊價值體系的摩擦與衝撞,加上超高齡化、少子化及孤獨中年子代的社會發展趨勢,可見到的「敬老尊長」的價值觀持續地式微,不少「青銀衝突」的案例,無論發生於職場、家庭及社會互動中,都活生生地宣示著「年長、白髮」等正與「競爭力不足、生產力弱勢、社福醫療的負擔」等產生概念的自動連結,而這可能是一個悲劇的序幕,因為無論是誰,人都會老,正如一句猶太格言所言:「老人知道自己不再返老還童,但年輕人卻忘記自己會老」。
如果一個社會失去了對年長者應有的敬重與禮遇,那無非是喪鐘的敲響,因為對每一個人而言,人人都會老去,人活著似乎只有避老、不老,才能避免擺在人生前方的悲慘命運,則那將無疑是人類一個黑暗時代的降臨。因為基於自我保護與利益壟斷,世代間的衝突、傳承的斷裂及親密信任關係的破壞等各種負面現象,都將躍上人類舞台,成為每一個生命的共同噩夢與焦慮。
超高齡社會無法迴避議題
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議題,當我們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實是一項社會公平的價值體現,聖經提摩太前書五章1節:「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同時也提醒年長者如聖經提多書二章2節:「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其實這都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思維與和諧保護機制,因為正如前所述,每個人人生的發展,老化與死亡,是無從迴避的人生路程,而「敬老尊長」則是為整個社會因著世代交替所帶來各項磨合,所尋求出的一個最佳調適之道。
青銀共融才能活出天國文化
2025年,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的人口佔20%以上,而未來老化的速率將更加速演進,這是一個無從迴避並攸關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衛生醫療等的世紀議題,尤其值此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之際,如何看待「老人社會」的議題,是需要發揮大智慧與大愛心的。
當政府持續倡議「青銀共治」、「青銀共居」及「青銀共融」等,如何真正於教育、文化及生活倫理等納入相關軟硬體元素,並且也雙向激勵無論是年輕人或年長者,都當有此「共榮共好共贏」的價值追求,讓無論是世代傳承、健康老化都能有制度、有教導的活躍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則相信一個嶄新的、充滿祝福與恩慈的天國文化,將會活現於台灣社會與您我的人生之中。
值此重陽佳節之際,謹為每一位白髮者鼓掌與喝采,借用美國演員John Barrymore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只要一個人還有所追求的時候,他就沒有老。直到後悔取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老。」祝福每一位白髮者都成為不老的勇士,如同聖經約書亞記十四章11節記載迦勒所言:「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