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編譯】以哈停火、以色列倖存人質獲釋、罹難人質遺體也部分尋獲歸回,在和平消息帶來的安慰中,戰後的恢復與和解才要展開。天主教一項青年節活動召聚200名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年輕信徒,透過信仰找到合一;多位信仰領袖也呼籲,停火只是開始,真正的和平不僅是沒有戰爭,更需要公義。
歷經兩年戰爭摧殘,民眾感情仍十分脆弱,然而,10月18日,在以色列中部的代爾拉法特市(Deir Rafat)的修道院,有一場「快樂青年節」(Be Happy Youth Festival)活動,吸引了耶路撒冷、加利利、特拉維夫及拿撒勒等地近200名青年天主教徒及領袖,透過禱告、研討會及交流活動,青年們發現,在基督信仰中,彼此的共同點遠多於不同之處。

巴勒斯坦與猶太青年 因基督信仰合一
與會的巴勒斯坦與猶太青年,原本並不確定這場相遇會是什麼樣子,但來自耶路撒冷的20歲巴勒斯坦天主教徒格蕾絲.羅法(Grace Rofa)發現,「這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難,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意識形態,但我們卻因教會與基督信仰而團結在一起」。
來自特拉維夫希伯來語天主教社群、19歲的菲律賓青年雷恩.阿爾蓬(Reign Arpon)也說,原本以為會很尷尬,因為「自從戰爭爆發以來,人們可能不再把彼此視為朋友、兄弟姊妹,但他們非常友好,我很高興看到這種氛圍」。
耶路撒冷希伯來天主教社區的本堂神父貝內代托.迪 比通托(Benedetto di Bitonto)說,戰爭影響了兩處的天主教徒,雖然有共同信仰,但文化和社會差異卻為彼此築起了一道牆;生活在以色列環境並在軍隊服役、講希伯來語的天主教青年,可能無法自然地與經歷截然不同的阿拉伯天主教徒產生共鳴。
他呼籲「必須放下頭腦和內心的許多壁壘」,因為「福音挑戰我們不要用刻板印象待人,而要將人們視為兄弟」;該區域的天主教社群將以常態舉辦這類聚會為目標,儘管過去兩年多雙方都備感艱辛,然而在經歷如此大的創傷後,最終人們還是需要回到所屬的信仰群體,得著醫治。

在戰爭中倖存 體悟為敵人禱告的呼召
從戰場歸來的以色列國防軍戰鬥工兵部隊利維.戴維斯(Levi Davis)中校,在接受《基督教廣播網》(CBN)採訪時說到,以哈戰爭爆發時他才新婚兩個月,立即投入戰事後被派往加薩,專門負責處理地道及摧毀敵方基礎建設;當其他部隊向前推進發現有需要處理的地點時,他的團隊就要前往。
有一次,戴維斯正要前往下一條地道時,在距離20公尺處,因故被耽延了一會兒,此時前方地道和建築物相繼爆炸,他被一塊大石擊中頸部,一度不得動彈,但稍後恢復過來,立即協助其他隊友,但隊中不幸有2人陣亡、4人重傷。
戴維斯感受到上帝的保護,認為上帝讓他存活下來,是還有更多事要他去做,要他行出呼召,包括為仇敵禱告。他坦承,當天出了許多錯,他需要饒恕許多人,甚至包括饒恕造成這場戰爭悲劇的敵人。
他體認到,直到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攻擊,他才真正體會馬太福音中耶穌所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他說,主也為他的敵人而死,因此他祈求主向哈瑪斯和真主黨顯現,求祂憐憫地開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得以尋見祂。他認為,為仇敵禱告是主呼召他去做的事,「我相信,主會藉著這樣的禱告來醫治我們的心」。
耶路撒冷牧者呼籲:將信仰付諸行動
在以哈停火後,耶路撒冷聖公會大主教(the Anglican Archbishop in Jerusalem)霍桑.納鴻(The Most Reverend Hosam Naoum)在紐約聖約翰大教堂主日崇拜後的一場座談中,呼籲繼續為耶路撒冷的和平禱告,也讚揚了巴勒斯坦人的堅韌。
納鴻說,世界各國對於聖地局勢有不同立場,人們不是支持以色列,就是支持巴勒斯坦,有些人認為這個議題像是燙手山芋,不知如何表態。但他認為,能參與其中的安全方式之一,就是「藉由推動和解、團結人民來促進和平」,這一點無人能挑戰。
納鴻指出,在一個與穆斯林和猶太鄰居共同生活了數千年的地方,該如何傳福音?答案是「將信仰付諸行動」,透過醫療保健和教育來展現信仰,並向貧困和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讓人們看見「這就是教會,這就是我們中間的耶穌」。
倫敦政經學院訪問學者喬治·皮徹(George Pitcher)牧師則呼籲,以哈停火值得慶祝,但不要忘記,和平不僅僅是沒有戰爭,真正的和平也需要公義。
皮徹說,只要哈瑪斯以及阿拉伯世界許多其他勢力仍想要把以色列從世界地圖上抹去,和平就是妄想;並且,在罹難人質遺體全數歸還、哈瑪斯解除武裝之前,與加薩的協議都不算完成,以「兩個國家」為問題解決的方案,短期內也不可能像天降嗎哪般實現。
皮徹指出,希伯來語中的「和平(平安)」是一個積極而整全的概念,更接近現代人所說的「全人安康」。當猶太人問候「Shalom」(願你平安)時,也是在祝福擁有上帝所賜的「整全」與「昌盛」,體現了猶太人思想中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關聯;「和平」是一種關係和社會概念,不只是個人的寧靜和內心的平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建立和諧的關係。復活的基督用這個字來問候祂的門徒。
皮徹說,人們出於本能或是集體記憶,會一再呼籲為加薩人民伸張正義,而在哈瑪斯暴行引發衝突後,也相應地呼籲為以色列伸張正義。因此,在正義得到伸張之前,談論和平可能毫無意義。如果真認為和平就是「戰爭的相反」,可能都是誤解。真正的平安不屬於這個世界,真正的平安是來自上帝,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
和解與公義:沒有一個民族被偏袒
世界福音聯盟的「和平與和好網絡」(Peace & Reconciliation Network, PRN)也在停火後發表文章:〈超越停火:加薩協議與巴勒斯坦尊嚴的奮鬥〉(Beyond Ceasefire: The Gaza Agre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Palestinian Dignity),由來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裔神學工作者薩利姆.穆奈爾博士(Dr. Salim Munayer)及致力於促進基督徒與穆斯林對話的賈斯汀.邁爾斯牧師(Rev. Justin Meyers)執筆,二人指出,沒有正義,停火就無法持久。
以哈的和平協議暫時挽救了生命,但卻將巴勒斯坦人民僅視為「被救援的對象」,而不是「有主體性的人民」。
停火的效益明顯可見,每一輛駛入加薩的貨車,都為承受苦難的人們帶來食物、藥品與希望;人質的家屬終於得以再見到摯愛之人,罹難者也能獲得應有的尊重與安葬。然而,這些人道舉措誠然可貴,卻無法取代巴勒斯坦人真正所需的深層轉化,就是結束那讓他們長期陷於依附與脆弱的制度與結構。
二人指出,正義不是建立在報復之上;正義是和平的根基。和解與公義之美在於: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被偏袒。所有人都能為自己與後代盼望一個和平而公正的未來。穆奈爾與邁爾斯呼籲,繼續為和平禱告,並委身於追求公義與和解的行動之中。(資料來源:Catholic Review, CBN, Church Times, Premier Christianity, Peace & Reconciliation 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