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基督教論壇報 / 普世教會

摩蘇爾兩座遭伊斯蘭國摧毀古教堂重啟 伊拉克基督徒廢墟中重新站立 見證信仰不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聖多馬敘利亞正教堂內舉行重啟暨兩宗派領袖合禮祈禱儀式中,敘利亞東正教宗主教依納爵.阿弗列姆二世(左二)與加色丁禮天主教會領袖薩寇宗主教(中)互贈紀念禮,象徵戰後教會間的和解與合一。(翻攝自IG@chaldean_patriarchate)

【編譯余友梅/報導】戰火平息多年,鐘聲再度在廢墟之上迴盪。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Mosul,建於古代尼尼微的遺址之上)兩座最古老的教堂──7世紀的聖多馬敘利亞正教堂(St. Thomas Syriac Orthodox Church)與18世紀的加色丁禮聖母無原罪堂(Al-Tahira Church of the Chaldeans),在被伊斯蘭國(ISIS)占領並摧毀10年後,於2025年10月15日同日復堂。

聖多馬敘利亞正教堂外院(舊城區入口)門口,兩位宗主教在軍警護衛與地方官陪同下抵達教堂,象徵民政與宗教的共同參與。(翻攝自IG@chaldean_patriarchate)

天主教加色丁禮宗主教路易斯.拉斐爾一世.薩寇(Patriarch Louis Raphaël I Sako)與敘利亞正教宗主教依納爵.阿弗列姆二世(Patriarch Ignatius Aphrem II,亦是全球敘利亞正教會的領袖)首次在摩蘇爾同堂祈禱這不僅象徵建築的復原,更是一場跨宗派合一的信仰宣告──伊拉克基督徒在瓦礫中重新站立,回應上主的呼召,見證信仰不滅。

戰火餘燼:被毀的信仰地標

2014年至2017年間,摩蘇爾淪為伊斯蘭國的巢穴。成千上萬的基督徒被迫逃離,教堂、修道院與住宅被炸毀、焚燒與掠奪,象徵城市靈魂的聖所化為焦土。

聖多馬敘利亞正教堂在ISIS入侵前風貌,當ISIS占領後被用作監獄。(Wikimedia)

聖多馬教堂原為敘利亞東正教的重要朝聖地,卻在戰亂中被改作監獄教堂內以當地石灰岩「farsh」雕刻的13世紀「十二使徒之門」(Door of the Twelve Apostles)遭嚴重損毀。加色丁禮聖母無原罪堂則建於1743年之後,是建造於古老的聖加百列修道院(Monastery of St Gabriel)遺址之上。當時的摩蘇爾帕夏(Pasha of Mosul,即鄂圖曼帝國高級官員、總督之稱)為感謝基督徒在抵禦波斯入侵時的協助,特准其興建。該修道院曾是9至10世紀著名的神學教育中心,並在此誕生了加色丁禮儀。如今,這古老的禮儀在重修後的教堂中再度響起,象徵歷史的延續與信仰的復活。

聖多馬教堂十二使徒之門。(Vatican Media)

國際攜手:從廢墟到重生

戰後的摩蘇爾滿目瘡痍。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與伊拉克文化部啟動「喚醒摩蘇爾之靈」(Revive the Spirit of Mosul)計畫,並獲服務中東基督徒的法國天主教慈善機構「東方援助會」(L’Œuvre d’Orient)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基金會ALIPH資助,共同展開修復工作。

重建團隊不僅修復建築結構,更以「在地培訓」的方式邀集年輕工匠參與。27歲的摩蘇爾青年法迪(Fadi) 受訓3年後,親手修復教堂那扇「十二使徒之門」。他說:「這是希望的象徵,讓離散的基督徒看見,我們的家鄉正在復原。」

27歲的摩蘇爾青年法迪受訓三年後修復十二使徒之門。(Vatican Media)

修復工程保留原始石雕、拱頂結構與木門的同時,也融入現代工藝,使古老與新生在同一座聖所內相遇。鐘塔再次高聳,壁畫重現色彩,曾被戰火奪走的聖音,如今再度流淌。

重啟典禮:信仰與共存的回聲

10月15日,加色丁禮聖母無原罪堂舉行重新祝聖彌撒,由加色丁禮宗主教路易斯.拉斐爾一世.薩寇主禮,多位宗教領袖與國際機構代表出席。

薩寇牧首在彌撒中宣告:「這些教堂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歷史。我們在這片多數為穆斯林的土地上仍有呼召——要見證信仰與和平。」

加色丁禮聖母無原罪堂重新祝聖彌撒。(Vatican Media)

據估計,伊拉克目前僅剩約20萬名基督徒,與數十年前數百萬人的基督徒群體相比已急劇銳減。薩寇牧首強調:「我們雖歷經放逐與創傷,但從未失去信心與盼望。」他指著教堂內的加色丁式十字架說:「這不是掛著耶穌受難像,而是一座空十字架,象徵祂已復活。即使我們被迫害、被殺害,復活的希望仍屬於我們。」

典禮中以阿拉伯語、敘利亞語及法語頌唱聖歌,反映摩蘇爾多語多族的信仰共融。當鐘聲再次響起,無論穆斯林或基督徒,居民都停下腳步,靜聽這久違的聲音——那是城市靈魂歸來的迴音。

身著棕色修道服的修士們和信徒們參加了加色丁禮聖母無原罪堂重新祝聖彌撒。(Vatican Media)

文化遺產與社群重建

伊拉克文化部與UNESCO代表在典禮中指出,教堂重啟不僅是宗教事件,更是城市文化復興的重要象徵。這些聖所不再只是敬拜場所,而是整座城市的共享記憶。

摩蘇爾文物與遺產監察處處長Ruwaid Muwaffaq表示:「這些教堂見證了摩蘇爾歷史上穆斯林與基督徒和平共處的歲月,如今再次成為共生的象徵。」

薩寇牧首進一步呼籲國際社會持續關注中東基督徒的處境:「我們的人數雖減少,但使命未止。我們被呼召在這片土地上作光作鹽,為整個國家帶來希望。」

廢墟中的呼召

參加重新獻堂儀式的多為週邊基督教村莊的居民。29歲的挪亞(Noah)從基督徒占多數的卡拉姆萊什(Karamlesh)前來參加。他說:「這次重新開放讓我看到基督徒在伊拉克仍有未來的希望。現在的情況比以前好,但政治局勢難料。但願上帝保守,我們能夠留下來。」

薩寇牧首以禱詞作結:「教會是活的身體,而非只是一座建築。願這些修復後的教堂,成為人心修復的記號——提醒我們,唯有饒恕與盼望,才能重建伊拉克。」

這場橫跨10年的重建,不只是修復建築的工程,更是一段關於信仰、堅忍與重生的旅程。聖多馬教堂與加色丁禮聖母無原罪堂再度矗立於摩蘇爾舊城,當鐘聲響起,那不只是磚瓦的重建,更是信仰的復活、社群的歸回,也是伊拉克基督徒對全世界的回應:

「我們仍在這裡,並將繼續為這片土地祈禱。」(資料來源:Premier Christian News, Vatican News)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