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報導

從中餐館走上白宮決策桌 專訪米契爾.蘇騏:每個人都該用信仰和專業影響世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陳秀雯 追蹤
《一席之位—川普全球經濟革命的內幕觀察》(中譯)、蘇騏在受訪分享上帝對他人生的帶領。(圖右/攝影陳秀雯)

【特約記者陳秀雯/台北報導】美國前財政部國際事務助理部長米契爾.蘇騏(Mitchell A. Silk)成長於傳統的哈西迪(Chassidic)移民美國家庭,從小浸潤在塔木德(Talmud)教導的倫理思想中,學習「在複雜的世界裡以智慧與善意應對挑戰」。這樣的信仰背景,不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成為他後來橫跨法律、金融與國際政策領域的核心力量。

在猶太傳統中,家庭餐桌不僅是用餐的地方,更是親子共聚學習、溝通與信仰實踐的中心。從小,他的父母就教導他「人與人的連結是信仰的延伸」。多年後,蘇騏把這樣的精神帶入國際外交的場合。

猶太家庭的教育:從餐桌學外交

他特地在華盛頓外交區購屋設宴,邀請各國代表共進晚餐。他稱之為「Dinner Table Diplomacy」(餐桌外交),並笑說:「在餐桌上達成的共識,往往比會議室裡更真誠。」

由於蘇騏須遵守猶太教飲食規範(Kosher),幾乎無法在外宴請,所以都只能在家以猶太教的「潔食」來設宴接待外國人,並在席中介紹猶太人的飲食文化和禮儀。

他記得某次接受他設宴招待後的越南官員,為了尊重,在回請時特地購買新的鍋具,並要求廚師以猶太教的「潔食」處理食材,只為做出一碗符合規範的越南牛肉麵,那份誠意讓雙方打開了深厚的信任。之後,越南政府甚至在國宴上為他準備了猶太料理。這段佳話,被他視為「文化尊重與真誠交流的最高典範」。

上帝的帶領:從中國餐館到華府高層

回顧起自己的職涯轉折,蘇騏認為這幾乎都藏著「神聖的天意」(Providence)。13歲時為分擔家計,因朋友介紹,他到紐約一家中國餐館打工。那是他第一次接觸中文,他說:「我只是想賺錢,沒想到上帝在那時就開始預備我未來的路。」

在中國餐館學會廣東話,到後來發現普通話的重要性,他在17歲那年決定遠赴台灣學中文一年,還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蘇騏。那段時光,讓他愛上漢字的結構與儒家思想的節制。大學畢業後,他又到北京研究中國法律,並在導師丘宏達教授的引薦下,成為中國法與金融事務專家。蘇騏笑說:「我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像被上帝安排好的。」

與台灣淵源甚深

蘇騏年輕時擔任律師,時值台灣許多銀行包括台銀、一銀、華銀、彰銀、北市銀、交銀等6家等正準備進軍美國紐約,因此會中文的蘇騏接受了6家銀行的律師委任。前財政部長和台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那時正在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任職,正好和蘇騏同在華爾街一號原歐文銀行大樓裡上下樓層上班,雙方對台灣金融機構開展國際業務、全球化的重要性等議題深入交流,因此產生長達數十年深厚的友誼。

1990年代,蘇騏移居香港,曾參與台灣的民營電廠設立計畫;到了21世紀初,回到紐約,繼續協助台灣的大型銀行應對美國甚具挑戰性的監理議題。因此和台灣淵源甚深,2023年還在呂桔誠介紹下,在政治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進行2門全英語授課。

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因其精通中文與了解亞洲市場,被財政部延攬為國際市場助理部長,負責中國與基建相關業務。他回憶:「那是一個奇妙的呼召。川普政府需要懂中國的律師,而我剛好具備這樣的背景。這不是巧合,而是上帝的預備。」

在任內,蘇騏參與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談判,也推動以私募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基建的方案。他堅信:「上帝不僅帶領我們個人的生命,也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成就祂的計畫。」

聖經的力量:在壓力中堅信恩典

在財政部任職期間,蘇騏經歷了人生最大的壓力——COVID-19疫情爆發時,必須在短時間內設計與執行美國航空業紓困計畫。那是一筆高達940億美元的資金,涉及70萬名員工的生計。「我每天肩上都像背著一座山」,他回憶,「那時候幾乎整個政府停擺,只有少數人在線上開會,我必須一個人決策、設計、核准。」

面對如此龐大的挑戰,蘇騏表示靠的不是自信,而是信心。「我常禱告,上帝啊。祢不會給我無法承受的任務。」他相信,上帝不會給人超過他能承受的試煉。他說:「有信心就會有力量,因為信心讓人知道,自己只是上帝計畫中的一部分。」

當被問到何以能在繁忙的政治舞台上保持平衡,他微笑回答:「我每天都提醒自己,我不是在為自己工作,而是在為上帝的旨意工作。」

蘇騏的新書《A Seat at the Table》(一席之位),象徵的不僅是進入權力核心的成就,更是一種信仰的實踐。他說:「每個人都應該在世界的討論桌上擁有一個位置,用自己的信仰與專業影響世界。」

相關新聞:以猶太智慧揭開 川普時期全球經濟革命內幕 前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米契爾.蘇騏來台發表新書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