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好牧人

【禱嶼專欄】從島的想像進入「禱的想像」

檢舉
劉幸枝 劉幸枝 追蹤
"Ships in a stormy sea, with a dune coast beyond", by Jan Claesz. Rietschoof

◎劉幸枝(華神推廣教育處處長)

生命的航程充滿未知,如同航行於無垠大海。有些時候,狂風巨浪迫使我們渴望尋覓一處停泊的港灣,甚或渴望上岸尋求安歇之地。而在風平浪靜之際,我們遙望遠方島嶼,心生嚮往,渴望登島一窺未知的驚奇。又或者在日常航行中,偶然發現一片地圖上未曾標示的陸地,它像是等待被命名的神聖禮物,揭示了新的可能。

島嶼或許只是地平線上一抹誘人的綠意,提醒旅人前方尚有未知的探險。有時候它又顯得孤寂,卻因一座燈塔的屹立而閃耀著迎人的光芒,引導迷途者歸航。而有些島嶼則是群島中的一員,與周圍的島嶼彼此呼應、守望,共同構成一個獨特且相互依存的生態。

禱告,亦是如此深刻的「島嶼經驗」。它不單是一種儀式,更是靈魂的歸屬與尋求。有時,禱告如同暴風雨中緊急避難的港口,為疲憊的心靈提供庇護;有時,它是在平順日子裡一段安靜而深入的靈性探索,引導我們發現內在的豐盛。還有的時候,禱告是日常航程中突如其來的靈性發現,開啟了與神同行的嶄新視角;亦或是來自遠方的神聖召喚,吸引我們更深地靠近造物主。更甚者,禱告如群島般交織,不僅連結你與上帝的聖潔同在,也連結你與周圍人群的生命,編織出愛的網絡。

深海巨浪滔天  人力束手無策
回溯古代,海洋是人類與世界連結的命脈。商賈載著香料、布匹、金屬與珍寶,航向遙遠的港口,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繁榮。然而,海上的旅程往往充滿不可預測的風險:風向可能一夜之間驟變,浪濤洶湧的氣勢更是無人能駕馭。順遂時,海洋是運送祝福的康莊大道;危急時,卻如張開血盆大口的深淵,隨時吞噬一切。

詩篇一○七篇為我們展開了四幅人生風景畫,其中最觸動人心的,莫過於那驚心動魄的海上旅程:「有些人乘船在汪洋大海上經商,他們看見了耶和華的作為,看見了祂在深海所行的奇事。祂一聲令下,狂風大作,巨浪滔天。他們的船隻忽而被拋向半空,忽而落入深淵,他們嚇得膽戰心驚,東倒西歪,如同醉漢,束手無策。」(23-27節,當代譯本)

詩人以「忽而被拋向半空,忽而落入深淵」這極端的對比,精準描繪了船隻在巨浪中被拋上拋下、身不由己的恐懼與無助。這段經文特別點出: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水手與商人,在海洋無窮的力量面前也顯得如此微不足道,所有專業知識和方法在超越人力的困境前,顯出全然失效的悲哀。

智慧無計可施  專業全然失效
這不只是古人的海上日記,更是我們今日生命的寫照。在雄心壯志的出航裡,我們或許備妥了履歷與人脈,讀完財報、做足研究,精心規劃人生的航線:升遷的節點、投資的比例、孩子的學程、事奉的里程碑……這些無疑是寶貴的經驗與財富。然而,真正令人顫抖的時刻,從來不是資料的不足,而是「祂一聲令下,狂風大作」──那些超出人力邏輯與掌控的變局。

在今日現代版的「上到天空、下到海底」,或許是:市場情緒瞬間反轉,流動性蒸發殆盡;突如其來的病症,家庭變故,抑或親密關係的決裂;地緣政治風險增加,法規一夜更動,供應鏈斷裂;甚至原以為萬全的職涯路線圖,卻因一紙突如其來的通知而全盤改寫。在這些時刻,「智慧無法可施」(27節)不再是古人的慨嘆,而是我們眼前殘酷的現實:演算法失準,保險條款有限,專業判斷已達極限。

深淵中的禱告  承認真實秩序
然而,恰是在此處,經文的節奏翻轉了:「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詩篇一○七篇28節)。禱告從來不是向命運的撤退,更不是屈服的白旗,而是承認真實秩序的起點:世界並非以我們的把握為中心而運轉,海與風始終在主的話語下運行。

使徒行傳的最後,使徒路加記錄了一場保羅的驚心動魄航程。保羅因信仰被捕,行使羅馬公民的權利,上訴到凱撒面前。這趟旅程原應是法律程序的移送,卻因海上的狂暴風浪而演變為生死交關的冒險。船隻被暴風摧殘,眾人紛紛拋下貨物,連求生的力氣也漸漸消失。風暴連續數日猛烈吹襲,他們失去日月星辰的指引,幾乎陷入絕望的深淵。

然而,神在夜裡差遣天使向保羅顯現,並清晰地說:「不要害怕……神將一切與你同船的人都賜給你了。」(參使徒行傳二十七章24節)保羅便在船上向眾人宣告:「你們可以放心,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必怎樣成就。」(參25節)最終,雖然船隻觸礁破碎,但眾人仍被海浪推送,奇蹟般地漂流到馬爾他島,全員上岸得以存活。

這一段敘事,彷彿就是詩篇一○七篇23-32節的生動翻版:有人在海上經營事務,他們看見耶和華的作為,卻也經歷狂風巨浪;「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人所有的智慧盡失,唯有在絕望中向神發出呼求。然後,神使風浪止息,並引領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

"Christ in 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 by Rembrandt

人生困境風暴  上岸禱告得安息
在聖經的詞彙裡,海常常象徵著混亂、黑暗與惡者的作為(參以賽亞書二十七章1節;啟示錄二十一章1節「再沒有海了」)。因此,風浪成為人生困境最貼切的隱喻:突如其來的患難、壓迫的環境以及身不由己的境遇。然而,聖經經文一再顯明:神始終掌管風浪,祂能在驚濤駭浪中保守祂的子民,引導他們穿越深淵。

「上岸」,因此帶有深厚的神學意義。它不僅僅是旅程的結束,更是得救與安息的象徵。保羅與眾人漂流到馬爾他島,上岸之後得以重建信心,再次看見神的信實;詩篇一○七篇中的水手,也是在神的拯救下,被奇蹟般地帶到「所願去的海口」,尋得真正的安息。

這裡隱含的,正是禱告無與倫比的力量。風浪迫使人承認自己的有限性──航海的技巧、精心規劃的航線、甚至累積的財富與經驗,最終都無法保證安全的抵達。唯有在急難中「哀求耶和華」,人們才能被帶入一個蒙福與更新的境地。禱告,不是附加的保險,而是危急之中唯一的呼吸;禱告,不是掛在船身外多餘的救生艇,而是上帝親手托住人、將我們從滅頂邊緣拉回的方式。

因此,風浪並非信仰的中斷,反而是驅使我們進入禱告最寶貴的契機;「上岸」也不是單純的終點,而是恩典嶄新的開端。保羅的船在馬爾他島觸礁破碎,卻沒有一個人喪命;詩篇中的海員在呼求中進入港灣,他們的安息成了整個群體讚美神的起點(詩篇一○七篇31-32節)。

對我們來說,每一次禱告,都是一次深刻的「上岸」經驗──從焦慮的風暴進入交託的安穩,從混亂的泥沼進入神同在的安息,從被風浪推搖的無助,到再次穩固地站立在神永恆的應許之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11-0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睿智雞精特別號】御風而行?
2025-11-01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禱嶼專欄】從島的想像進入「禱的想像」
2025-11-01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你是否還在曠野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