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10月28日,在一份給聯合國、長達17頁的備忘錄,與個人部落格《關於氣候的三個殘酷真相》(Three Tough Truths about Climate)中指出,世界各國應停止以「削減碳排放」為唯一氣候目標,轉而以「消除最貧困國家的貧窮與疾病」為全球政策核心。這份提案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成為焦點。
蓋茲表示,氣候變遷不等於人類的最終審判,即使全球升溫超過2°C,人類文明仍可生存並改善生活。「如果要在消滅瘧疾與全球升溫0.1°C之間作選擇」,他說,「我會讓溫度上升0.1°C以換取免於瘧疾的痛苦。人們不了解現在瘧疾患者所遭受的痛苦。」
蓋茲基金會已在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防治計畫上投入數百億美元。該基金會並於2015年創立「突破能源」,推動未來能源創新與永續投資。

三項「艱難真相」:人類福祉勝於溫度指標
蓋茲將關注溫室氣體排放的做法稱為「末日預言」,認為這種做法「轉移了資源,使其無法用於改善全球暖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他主張重新分配「有限的氣候預算」,投入醫療、教育與發展項目,並透過數位化網絡監督執行。
蓋茲在文章中提出三大核心觀察:
一、即使全力減碳,地球升溫2–3 °C幾乎難以避免。
二、潔淨能源尚未足以涵蓋製造、農業等高排放領域。
三、提升能源與經濟成長仍是改善貧困與健康的關鍵。
因此,他認為應以「減少人類痛苦」取代「碳排減量」作為衡量標準,將焦點放在生命的改善而非氣候數字。

科學界與人權團體意見分歧
對此,多位氣候學者與政策研究者表達質疑。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與國際事務教授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撰寫人麥可.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回應道:「人類真的能活在科技泡泡裡,與自然切斷聯繫嗎?」他警告人類不應逃避氣候現實;氣候危機是關於謙卑與依存的課題,而非單靠創新即可化解的挑戰。
另一名IPCC主要報告撰寫人、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與生物學教授克里斯.菲爾德(Chris Field)則提醒:「每0.1°C 的升溫都關乎數百萬人的安危,我們需要同時為短期與長期投資。」換句話說,他主張既減緩氣候風險,也顧及弱勢民生。
這句話在神學語境中,也能被理解為一種「管家的平衡觀」,基督信仰強調既要憐憫受苦者,也要負責地管理受造界。菲爾德的提醒,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傳道書的智慧:「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三章1節),神讓人看見當下與永恆的並行責任。
然而,蓋茲指出,對於世界窮國而言,「貧窮與疾病比氣候變遷更直接奪走生命」。在COP29會議上,多位南方國家領袖亦屢次強調:在氣候風險之外,他們更迫切面對的是貧窮、健康缺失與基礎設施脆弱的挑戰。
_副本.jpg)
屬靈視角:預言中的「一體化掌控」?
基督教媒體《Charisma》評論員詹姆斯.拉舍爾(James Lasher)則指出,蓋茲所描述的是未來另一大威脅──「全球發展網絡」,這與《啟示錄》十三章17節所預言的「除了那受印記……都不得做買賣」的危險極為相似。
其衡量標準並非地球溫度,而是即將到來的數位化網絡監督。在這個網絡監督中,健康通行證、能源配額、糧食供應與資金流向全都將由一個權威機構監控。「這是一個無縫銜接、無國界的監控和供應網路」,他說。
拉舍爾強調,在這樣的體系中,「末日的印記不在自然現象(氣候),而是在於人類選擇服從誰、把信任交給誰。」若人將最終歸依放在科技體系而非上帝,那才是啟示錄所預警的真正危險。

信仰觀點:福祉與守望並行
但就COP30而言,他指出,真正的氣候行動應服務於生命,若忽略「創造照顧」的使命,只以科技與治理取代屬靈呼召,則可能喪失「作為受造守望者」的角色。
「改善生命」與「守護受造」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同屬愛的實踐。如何在面對科技集中與全球治理趨勢時,仍堅守自由意志與倫理界線,將成為教會與信徒未來的重要課題。(資料來源:My Charisma, The Guardian, Gates No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