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台灣已經進入少子化和高齡化社會,近年來教會界也不斷倡議與重申跨代合一與世代同行的重要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會,如何跨世代共好與共榮,都是備受關注的議題。
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10月29日邀請「5%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國立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楊振甫,以「跨世代共好的行動」專講,鼓勵眾教會,讓年長信徒的長壽與熟齡,成為一份生命美好的禮物和對下一代美好的祝福,如同摩西帶領約書亞般,成為累代的祝福。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和少子化
本身是礁溪長老教會最年輕執事的楊振甫分享,神在創世記一章28節鼓勵祂的兒女「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但按照人口替代率,一對夫妻平均要生2.2個孩子,才會讓下一代人口與上一代相當。根據國發會推估,今(2025)年台灣的育齡婦女生育率僅有0.87人,在亞洲國家恐敬陪末座,推估2050年時,台灣的老化指數超過日本,而今年台灣45歲以上的國民正式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因此「跨世代共榮、共創與共好」,已是刻不容緩的現在進行式。

本身育有三個稚齡兒女的楊振甫分享,過去台灣50歲以上的人被稱為中高齡,但根據統計,台灣有85%的資源是掌握在50歲(含)的人手上。先前他與團隊和公部門合作推出「高年級設計師」的跨代共好計畫,也就是號召一群年齡50歲以上,在紡織、成衣、行銷和設計上學有專精的經理人,讓們「手把手」帶領一群還是學生和剛出校園的社青新鮮人一起組成跨齡的團隊夥伴;並且透過5%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募集跨領域專業人士、高年級生和青年學子一同進行「返鄉/移居設計行動」,並與公部門合作地方創生和農村再造行動,讓跨世代的族群可以按著各自的恩賜,萬事互相效力。
楊振甫舉例,過去的地方創生和農村再造,很多都是倚靠當地的青年返鄉,但現在的跨世代共好行動,則是透過平台召聚「關係人口」。像是他和團隊曾經協助南部老街區進行地方創生。什麼是「關係人口」?就是曾經在當地求學、當兵或是嫁娶,後來移居到其他城市的各年齡層人口。他們各自有不同的恩賜和專業,雖然不能長時間Long Stay在老街區,但由於現在科技發達與交通便利,他們可以在接到地方創生的任務時,再從定居地出發到當地一起同工,進行跨世代、跨專業的的合作與協作。
這樣的跨世代共榮、共好、共創的模式,其實非常適合台灣的教會推動,因為台灣有很多鄉鎮其實都面臨居民老化和青壯人口外移的問題,但是當地長者很多、店家和街區也很有特色,值得發展。然而大多數都會區外的教會,普遍缺同工、缺資源,甚至連傳道人都遍尋不著,如今透過平台召聚「關係人口」的方式,可以由委身當地的傳道人,在訪查了當地的需要之後,向所屬的教會提出媒合合適人選,一同投入社區營造。
以平台連結關係人口祝福城鎮
楊振甫說,科技與交通的發達,已經讓台灣的城鄉距離大福縮短;教會裡不乏資深的信徒,個個身懷絕技,有的信徒更是具有多重的斜槓技能與恩賜,特別是很多50歲以上的信徒,已經提早退休開展他們的第二與第三人生,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力資源與年輕人的業師。
楊振甫說,他婚後定居在宜蘭礁溪,受邀擔任礁溪長老教會的執事,他每次從外地坐客運回到宜蘭時,總是會刻意地在礁溪溫泉區與老街散步,跟那些店家互動,順便認識礁溪教會周邊的街區。因為教會要成為社區的好鄰舍,不能夠只是要周邊的店家來教會聽講道,教會也要走出去跟他們產生關係連結。後來他就在教會的牧師的支持下舉辦「結果子市集」,邀請礁溪當地的店家來擺攤,並讓教會的孩子擔任一日小老闆,活動來的人超過80%都是從來沒有進過教會的福音朋友,教會也跟周邊的公部門和學校有更實際的連結。
楊振甫指出,在推動世代同行運動上,在信仰和靈性層面跨代同行很重要。但傳道人更要連結資源,包括連結教會內外的資深「高年級生」來陪伴年輕的下一代,可以在信仰以外的層面得到成全和幫助。就像他認識很多教會的高年級生,他們都身懷絕技,上帝過去的預備絕不會是惘然的,每一天都可以為主做新事,教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要一起常走進社區,找出可以效力和投入的方向。像他就是在下班後回到自己的社區,找出可以跨代同行合作的切入點。他表示,傳福音重要的就是建立關係。去認識一個過去不認識的店家老闆和鄰居,就是跨越的開始,建立連結點,就是為主得人的開始。

走進社區看見需要為主結果子
楊振甫問:「當我們上一代可以活到100歲的時候,要給下一代留下什麼?」他表示,當跨代的共好、共創與共榮,從自己教會開始,再擴及到社區乃至整個城市的青銀共創。教會身為社區中的一分子,要主動參與和投入,以成就地方上的未信者。舉例來說,很多教會所在的社區其實都有很棒的歷史人文,很多店家和居民年齡偏長,教會就可以招募青壯世代投入社區營造。
楊振甫說,這麼做民眾就會好奇教會的動力來自何處,這是非常真實的陪伴與陪跑,讓社區經歷和感受「教會所信的上帝有多好」,而不是只在特定的節期辦活動,告訴民眾「來信耶穌真正好」,教會要投入跨齡跨世代的共榮共好行動,來回應這個時代。
擔任講座回應人的中華經營知能共創協會理事長盧克文說,他57歲時從職場提前退休,投入地方創生和青年陪跑的第二人生,他在福音協進會舉辦的領袖高峰會與神立約,要用餘生推動NPO的組織創新和跨代的共榮共創,現在已經近10年的時間。
他鼓勵城鄉的教會,先盤點自己就會內可以連結的跨代人力資源,再盤點每個年長者與年輕人,他們可以連結的外部資源。任何的行動蹲點和 落地都很重要。對於已經步入中高齡的中間世代來說,讓他們在職場以外的第二人生,可以找到被需要的感覺和成就感很重要,教會裡跨代合一和青銀共創,不是只關心神國屬靈的事,也不是只在教會的四牆內,-而是要看到社區與城市的需要,讓教會的跨代同行成為社會國家的共好與共榮,這是神所悅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