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張恩慈/編譯】感恩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刻意操練的習慣。雖然我們被教導要會說謝謝,但是真正的感恩能帶來深遠的改變──研究指出,經常實踐感恩的人,不僅更健康快樂,也更樂觀、有同情心,並減少孤單感。
在信仰中,感恩更是我們與神關係的核心。聖經多處教導我們要凡事謝恩,因為神是萬福的源頭。詩篇的作者與使徒保羅都提醒我們,感恩的心能帶出喜樂與讚美。
澳洲創作者Rebecca Jee亦曾為文寫道,要培養感恩,可以從幾個步驟開始:每天寫下一、兩件感恩的事,無論大小;持之以恆地記錄,即使在艱難時仍尋找感謝的理由;定期回顧所寫下的感恩事項,重新發現生活中的恩典;也可以主動分享感恩,向人表達謝意。感恩不僅改變心境,也能帶來生命的更新,讓我們在最黑暗的日子裡,仍看見光亮與希望。
從事理財教育的美國聖經教師克拉倫斯‧海恩斯(Clarence L. Haynes Jr.)則認為,感恩的屬靈操練,能徹底改變我們看待金錢與管理金錢的方式。而在秋季是最好的時機來數算恩典,讓感恩為你的理財之路帶來清晰、紀律與平安。他也提出六種方式,幫助讀者了解感恩如何實際改變你的財務生活。

1. 感恩使你從「匱乏」轉向「豐盛」
感恩的根本是「謝恩」。聖經命令我們要感謝神,而感恩的結果之一,就是思想的轉變。每個人都能指出自己生活中所「缺少」的部分──沒有被指派理想的職位、薪資未達預期、財務狀況不如計畫,甚至覺得自己此刻的人生進度落後。但若總是聚焦在「缺乏」上,你可能沒有留意已經「擁有」的。
也許你沒有想要的工作,但你仍有一份工作;也許你的退休金尚未達標,但你仍有一些儲蓄。無論缺少什麼,你都可以選擇轉換成感恩的思維。
試著開始列出你所有可以感謝的事物。你會發現,你「擁有的」遠比「缺少的」更多。
2. 感恩能抑制衝動消費
常看到有人走近滿是服飾的衣櫃,卻說:「我沒衣服穿。」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我沒有新的衣服」或「沒有適合今天場合的衣服」。這種匱乏的心態容易引發衝動購物,總覺得需要再買些什麼。
我們口中的「需要」,往往只是「想要」。若經濟許可,想買無可厚非,但要從正確的觀點去看。若你總覺得「不夠」,就可能陷入衝動消費的循環。這些臨時的滿足感,若超出預算,往往會帶來長遠的後果。
下次當你覺得「沒有衣服穿」時,先說:「主啊,謝謝祢給我這些可以穿的衣服。」感恩的禱告,或許就能讓你避免一筆不必要的開銷。

3. 感恩讓你知足,不再陷於比較
我們活在充滿比較的文化中,社群媒體更加劇這種比較。無論你擁有多少,都覺得「不夠好」;你不再為自己的祝福滿足,反而因別人的更好而感到失落。
好比,你讀到報導提到退休帳戶應該有一百萬美元,便想:「我只有六十五萬。」你知道同行平均年薪十萬美元,便想:「我只有八萬五。」這些「只有」讓我們錯過當下的祝福。
我們往往不知他人為什麼能達到那樣的成果,也許他們起步早,或者承擔了你不願冒的風險。知足並不表示放棄追求進步,而是停止以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
4. 感恩激發慷慨
當你為自己所有的心懷感恩,就更容易慷慨地與他人分享。人之所以無法分享,往往是因為害怕「不夠」。但當你超越這種心態,就能從「擁有的」而非「欠缺的」出發去給予。
如同路加福音二十一章那位寡婦的奉獻,她雖極為貧乏,仍將僅有的全部獻上,耶穌稱她比所有人都奉獻得更多。這提醒我們,慷慨的衡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感恩的深度。

5. 感恩改善財務決策
許多財務決定其實是出於情緒。我們經常「先感性購買,再理性合理化」;汽車銷售員之所以想讓顧客先「愛上」車子,就是因為情感連結會提高成交率。
設想有兩個人:
A:最近得到一筆錢,想買新車。他的舊車仍狀況良好,但看到朋友都開新車,覺得自己好像不如人。
B:同樣得到一筆錢,也考慮換車。他為現有的車心存感恩,知道它還能開好幾年,但願意探索是否可以提早換。
誰更可能做出明智的財務決定?答案是B。因為感恩使人珍惜已有的,不被「更好」的誘惑牽引。相反,情緒化的財務決策往往令人付出高昂代價。
6. 感恩能深化「管家」的心態
若我們不把自己看成「擁有者」,而是「受託的管理者」,會怎樣呢?管理者的責任是妥善照顧主人所交託的產業。若我們相信一切都屬於神,我們只是祂財物的管家,這種觀念會強化我們的「管家意識」,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要向主人交帳。而感恩使我們在慷慨與負責之間取得平衡,樂於使用神所賜的一切。
克拉倫斯‧海恩斯提醒,藉著操練感恩,我們能避免不必要的消費,享受手中的資源,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並在施予中找到喜樂。當我們透過感恩引導看待金錢的角度,就能珍惜神所擺放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個祝福。當感恩成為思考的出發點,我們的財務、情緒與屬靈生命都將站在更穩固的根基上。(資料來源:Crosswalk;Eternity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