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華神專欄】以神國為中心理解福音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朴成桓(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實踐神學助理教授)

什麼是基督教的核心信息?有些基督徒可能會說,基督教是關於上帝或耶穌;也有人會說是關於愛、饒恕,或天堂與地獄。如果我們在教會裡提出這個問題,一般基督徒會怎麼回答呢?

在《Soul Searching: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2005)一書中,Smith與Denton主張,美國年輕人實際上相信的可稱為:「道德性治療式自然神論」(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

首先,他們說,許多基督徒的信仰是道德性的——我們把宗教主要看作道德教導,認為基督徒的目標就是要做個好人。其次是治療式的——宗教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感覺更好,而上帝是一位宇宙級的心理治療師。第三是自然神論的——我們相信上帝存在,但祂只在我們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才介入。上帝像一位神聖的管家,幫助我們,卻不對我們提出要求。Smith與Denton透過廣泛研究指出,「道德性治療式自然神論」正是很多美國基督徒實際上所相信並實踐的信仰。

關心靈魂得救卻忽略神救贖計畫
那麼,我們真正相信的基督信仰是什麼?

我相信,基督信仰的核心信息是「福音」。這個字源自希臘文 euangelion,意思是「好消息」。要注意,這是「好消息」,不是「好建議」。這正是基督教的獨特之處。所有其他宗教與世俗哲學都給人「好建議」——該怎麼做才能「進入樂園」、「達到涅槃」或「活出最好的自己」。但唯有基督教帶來「好消息」——不是我們該為上帝做什麼,而是上帝已經為我們做了什麼。

但福音的具體內容究竟是什麼?在福音派教會中,一種常見的理解可稱為「個人得救的福音」。在這觀點裡,核心問題是:「我該怎樣得救?」焦點在於:耶穌為赦免我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目標是:恢復與上帝正確的關係,並進入天堂。在這種理解下,教會主要被看作得救者的集合體;宣教主要關乎拯救靈魂;倫理主要著重個人敬虔與避免犯罪;而這個世界只是通往天堂的等候室,與永恆相比幾乎無關緊要。

這樣的福音觀不能說錯誤,只是很可惜並不完整。確實,上帝渴望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基督也為此捨命。然而,如果我們對福音的理解只停留在這一層,那麼我們就忽略了聖經中大量經文所描繪的更宏大的救贖藍圖——神的救恩遠超過靈魂得救而已。

「個人得救的福音」所塑造的信仰,往往變得個人化、私有化、靈性化與脫世化。個人化,因為焦點完全放在與神的個人親密關係,而忽略群體;私有化,因為信仰被限制在狹窄的「宗教領域」,未能影響生活的每個層面;靈性化脫世化,因為焦點放在死後的來世(「我死後會不會上天堂?」),而忽略當前這個實體世界上生活的意義。

「神的國」核心觀念是神的統治
要更正確地理解福音,就必須回到耶穌自己對福音的定義。馬可福音一章14-15節說:「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耶穌所宣講的福音,是「神國的福音」。

「神的國」的核心觀念是神的統治。聖經開頭說,上帝創造萬物,使其活在祂的權下,享受從祂而來的祝福。但人類拒絕祂的王權,選擇按自己的慾望而行。結果,世界充滿罪惡與苦難。自從人類墮落以來,神就開始執行一個恢復祂統治的救贖使命,要建立祂的國度。終有一天,藉著彌賽亞,神要擊敗罪與邪惡的權勢,使祂的統治臨到全地。整本聖經的故事,正是這個計畫的展開。

在這背景下,耶穌開始祂的事工,宣告:神的統治已經臨到!

當我們以神國為中心理解福音時,我們的神學視野就被更新。核心問題不再只是「我怎樣得救」,而是「神的統治如何恢復萬有?」焦點不再只是「耶穌為我的罪而死」,而是「神的統治正藉著耶穌的生、死與復活進入這世界」。目標也不再只是「我死後上天堂」,而是「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六章10節)。這樣的觀點挑戰了狹隘的個人得救的福音觀。神的國不是個人的、私有的,而是群體的、公共的;不僅關乎靈魂的歸宿,也關乎我們現今在地上的生活。

正如神學家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所說:「聖經……關心的是成就上帝在創造世界時的目的。用直接的話來說,聖經並不是在提供一條讓被救贖的靈魂逃離歷史的道路,而是記錄上帝如何行動,使歷史達到祂所設立的真正終極目標。」(《打開的奧祕》The Open Secret, 1995, 頁 33–34)

神國的福音改變對世界的理解
「神國的福音」使整本聖經在神學上連貫一致,也幫助我們看見救贖的真實廣度。既然「萬有」都因墮落而受咒詛,神的統治也必須在「萬有」中被恢復(歌羅西書一章20節)。這包括人的心靈,也延伸至人類的文化、社會,甚至整個受造界。因此,「神國的福音」改變我們對教會、宣教、倫理與現世生活的理解。

1.教會:教會不只是得救者的聚集,而是一個活在神統治之下的群體。我們不僅被救脫離罪惡(saved from sin),也被救來參與神的使命(saved for mission)。因此教會的宗旨就是宣教性的。正如坦普(William Temple)所言:「教會是唯一為非會員存在的社群。」若教會能看見自己不只是被動領受恩典的群體,而是主動參與神使命的器皿,這將意味著什麼?

2.宣教:宣教不只是拯救靈魂,而是宣告耶穌是萬有之主,並以教會的群體生活見證這真理。這意味著,教會的傳福音與門徒訓練必須培育有神國觀的人,使他們在生活各領域彰顯神的統治。如果宣教的核心是顯明神的統治,而非僅僅擴張教會,我們的外展事工該有何不同?

3.倫理:基督教倫理不僅關乎個人品格與敬虔,也包含在公共領域追求正義與和平。聖潔不只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利未記十九章)。正如凱珀(Abraham Kuyper)所說:「在我們整個人類存在的領域中,沒有一寸地方不是屬於基督的;祂是萬有的主宰,對每一處都宣告說:『這是我的!』今日,有哪些生活領域(政治、經濟、家庭、教育,媒體等)最抗拒上帝的統治?教會如何以福音進入其中?

4.世界:這世界不是微不足道的通往天堂的候車室,而正是神恢復祂統治的場域。因此我們在其中的一切行動都有永恆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忠心活出神國的價值觀,正是我們實際參與上帝永恆計畫的方式,而耶穌的復活保證我們在主裡的勞苦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8節)。我們是否真的相信,神的統治不僅賜給我們來世的盼望,也使今生一切的努力帶有永恆與宇宙性的價值與意義?

「道德性治療式自然神論」帶來以自我為中心的信仰——上帝存在是為了讓我快樂。「個人得救的福音」雖然正確強調十字架的重要,卻將焦點限於個人靈魂的救贖,忽略了神救贖計畫的廣闊範圍,結果同樣導向自我中心的信仰——上帝存在是為了幫助我上天堂。

相對地,「神國的福音」呼召我們參與一個更偉大、更有意義的故事:神正在恢復祂對萬有的統治,使世界充滿祂的祝福。神拯救我們並建立教會,為了使我們成為祂國度的使者,參與祂的宣教計劃。願上帝藉聖靈堅固祂的教會,使世界能藉著我們看見:「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朴成桓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實踐神學助理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