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你明白跟隨耶穌的代價嗎?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恩雨

月前,兒子在英語堂的幾位夥伴受洗,我和先生也特地去觀禮。平時我們多半在華語堂聚會,但因著孩子在英語堂,我們偶爾也會過去參加。那一天,會堂裡聚滿親朋好友,氣氛格外熱烈。

英語堂的會眾多半是北美華人家庭的第二代,他們從小在教會耳濡目染,參加主日學、團契、背經操練、夏令營……聖經故事背得滾瓜爛熟,神學知識也一點都不缺。

然而,當他們進入青春期、走進高中與大學校園後,各種價值觀的衝撞便接踵而來──同儕的選擇、社會的風潮、媒體的聲音,都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我是誰?我的選擇和方向要靠什麼來決定?」

洗禮池畔的生命問答
小時候跟著爸媽去教會,一切都如此理所當然。聖經知識很熟,但跟耶穌本人卻不一定很熟。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才開始認真思考:從小到大的「信仰」,只是外在的知識與宗教禮儀,還是真正屬於自己、足以支撐一生的根基?

我看著這些年輕人穿上白色的受洗袍,站在池子裡。牧師拿著麥克風湊近他們,依序問道:

「你相信罪使你與神隔絕嗎?」
「你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為你的罪付上代價,死在十架上,使你能與神和好嗎?」
「你相信祂在三天後從死裡復活嗎?」

這些都是一般教會施洗禮裡常聽見的問題,久而久之,甚至有點像是「走程序」。但英語堂的牧師,或許因為自己曾多年在海外作宣教士,親眼看過並親身經歷,不同文化與政治環境下的信徒,如何在逼迫中仍持守信仰,所以最後特別追問了一句:「你明白跟隨耶穌的代價嗎?包括被人嘲笑、逼迫、下在監裡,甚至殉道。即便如此,你是否仍願意堅守信仰?」

這些年輕人一一回答「是」。接著牧師將他們按入水中,起身,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

在這熱鬧歡慶的氣氛中,牧師最後一句的提問,卻仍在我耳邊迴響。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查理柯克為信念付代價
我想起了九月份震驚全美的槍擊事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的校園與學生對話時遭槍擊,不治身亡,年僅31歲。查理在社交媒體上有極高的知名度,被許多年輕人視為意見領袖。我自己也是因為聽孩子和一些有青少年的朋友提起過他的名字,才開始追蹤他的頻道。我發現他確實辯才無礙、邏輯清晰、學識淵博,也很有領袖魅力。無論是哪一種議題,他都能把立場表述得非常清楚,侃侃而談;也能了解對方的立場,並以冷靜而堅定的態度回應。

更難得的是,他不把交流變成單向的「一言堂」,而是透過對話與聆聽來展開討論。立場鮮明,卻不拒絕溝通;他不閃躲尖銳的議題;也不逃避猛烈的質疑。這樣的姿態,與我們一般基督徒習慣在講台、在教會裡傳講信息的方式很不一樣──他不是等人過來,而是選擇走入人群,把信仰帶進公共空間。

然而,這樣一個在年輕人中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聲音,卻在槍聲中戛然而止。他的死,不只是奪去了一個人的生命,更震撼了全美,讓人驟然意識到:堅持信念並公開表達,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

生長在安逸社會環境的我們,總以為「言論自由」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可以隨意揮霍;特別在網路盛行的世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暢所欲言。然而查理之死提醒我們:自由從來不是「免費」(free)的,它甚至需要鮮血澆灌,才能開花結果。

言論自由,不是一個不需成本的特權;勇於表明立場,很可能要承擔孤立、嘲笑、逼迫、下監,甚至死亡的代價──這不是遙遠的歷史事件,而是發生在此時此地的案例。

天天背起十字架跟隨主
「你明白跟隨耶穌的代價嗎?包括被人嘲笑、逼迫、下在監裡,甚至殉道。即便如此,你是否仍願意堅守信仰?」

跟隨耶穌,或許代價不是一槍斃命,也可能是日復一日的孤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矛盾,甚至在人群中被排擠的壓力。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十字架的重量,或許就是在於日復一日的選擇。查理的死提醒我,信仰不只是心靈的避風港,而是一場迎向風浪的旅程。

查理之死後,在社群媒體上掀起廣大的迴響:許多人坦言,因著他,自己重新踏進教會;也有人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認真考慮認識耶穌。特別是在年輕人的社群中,更不斷湧現「I am Charlie(我也是查理)」的宣告──願意像他一樣,堅守信仰,繼續成為這世代的聲音。

那些受洗的年輕人回答:「我願意。」而我,也再次問自己:在這世代,我是否願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