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當憤怒與暴躁普遍存於社會 信仰如何幫助人們重拾溫柔的心?學者給建言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詹昭能副教授。(左圓圖/梁敬彥攝影)、吳庶深副教授。(右圓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期,台灣社會接連發生捷運優先席讓座和客運司機與年輕乘客的衝突事件,引發輿論熱議。事實上,從媒體報導和網路社群的貼文可以窺見,近年來人們因細故發生齟齬,一言不合便怒不可遏大動干戈的衝突,已是時有所聞。

現今人際互動愈來愈普遍的憤怒與暴躁現象與摩擦孰令致之?信仰如何幫助人們重拾溫柔的心、降低敵意和重建安全感與正向連結?

詹昭能副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情感教育結合信仰 賦能管控情緒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退休副教授詹昭能受訪時表示,「情感教育」的重要賦能之一,就是幫助人們操練認識、管理和表達情緒,提升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理解和應對能力。特別是在面對外在壓力和內在心懷不平的怒氣時,可以管理和調節情緒,用合宜的言行去應對、處置,而非恣意發洩引發人我之間言語和肢體衝突,一個能結合情感教育和信仰的基督徒,溫柔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華人社會自古有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哥林多前書九章27節提醒:「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箴言十五章1節則明白勸勉眾人:「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民數記十四章18節「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而在詩歌〈使我作你和平之子〉中則勉勵神的兒女「在怨恨之中使用神的愛,在憂傷之中傳送你寬恕,願寬恕別人好像你寬恕」。這就是信仰對降低敵意、重建安全感與連結的幫助。

詹昭能說,人性的軟弱是「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但靠著信仰的幫助,我們可以操練溫柔與節制,竭力活出彼得前書三章15節的教導。在這個充滿怒氣和衝突的時代和社會,以溫柔和敬畏的心,分享心中自己盼望的緣由,是「心裡尊主基督為聖」,不但自己作和平之子,也在看見他人發生衝突時,願意因著信仰的幫助,成為那「化干戈為玉帛」的推手。

為何當前台灣社會人際互動爆發摩擦、產生憤怒與暴躁現象愈來愈普遍?詹昭能說,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個人內在的修養和形於外的言行,受到各人原生家庭、學校教育、人際網絡和社會情境等因素的影響。

像是近來台灣社會,人們衝突事件層出不窮,詹昭能觀察,包括經濟層面(低薪、高房價、就業不穩定)、家庭因素(離婚率高、失功能原生家庭增加)和「社會比較的怨懟」(貧富差距大、社群媒體發達,加劇了人們的相對剝奪感),很多人長期積累了對自我現況的不滿和對他人與社會的怨懟,若是當心中的痛點(地雷),被他人有心或無意踩到時,就會發洩出來。

溫良的舌是生命樹

詹昭能說,箴言十五章4節已經提醒「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近年歐美的情感教育,特別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歐美國家多數都是以基督信仰精神為本的文化,同理心的聖經教導根基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六章31節);提多書三章2節則提到「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

一個對他人有愛和同理心的基督徒,信仰會幫助他,當自己被他人的言行冒犯的時候,縱然會有怒氣,但能夠「以基督的心為心」,想到自己是主耶穌用寶血重價買贖的赦罪恩典挽回的罪人時,就會願意饒恕對方的冒犯。

而在自己跟他人互動時,也能因著信仰的幫助,對他人多一份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會刻意節制自己的口舌,不造就人、會傷害人的話一句都不會說出口,以謙卑和溫柔待人,減少發生衝突和糾紛的機會,與自己和他人和好,也在生活上使人和睦,這就是信仰帶來的溫柔力量。

教育部生命教育諮詢小組委員、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心理諮商系所副教授吳庶深受訪時表示,雅各書一章19-20節提醒眾人:「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不能成就神的義。」這句從神而來的話,對於基督徒是非常大的提醒,更是挑戰。因為很多時候,基督徒若是不能靠信仰的幫助操練「節制」和「溫柔」,那麼我們自己救可能是那爭端的挑起者,不可不慎。

吳庶深副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網路社群發達 讓人際溝通現鴻溝

吳庶深說,網路社群與AI科技的發達,讓現今台灣社會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幼,普遍都想要速效溝通和自己的需要得到立即滿足,對人和對事普遍失去了耐心,愈來愈多的人平常的溝通,都是用社交軟體,導致很高比例的人不知道怎麼跟人面對面溝通,常常傷人的話就脫口而出,這跟各人生活的習慣和待人接物的禮儀正相關。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愈來愈多人在面對人際關係的互動和利害關係的取捨,是以自我的利益和方便為出發點,但若是在面對摩擦時,能夠「多幫別人想一想」,很多可能爆發的衝突便能消弭。

吳庶深說,很多人在發生衝突時,會傾向相信「只要我聲音大一點,肢體動作誇張一點」就可以嚇退對方,但是信仰提醒基督徒:「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提摩太後書二章24節)。

一個效法主的榜樣,以柔和謙卑的言行溫柔待人的基督徒,會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以弗所書四章2節也提到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的重要。就是在教會內,傳道人與弟兄姊妹,和弟兄姊妹彼此之間可以用溫柔的言行,彼此溫柔相待開始操練,然後在生活中,可以去溫柔對待鄰舍、職場同事和所遇到的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活出以弗所書四章2節的實踐。

吳庶深勉勵大家,特別是基督徒,在遇到他人發生爭執和衝突的時候,若是可行,考以用「好撒馬利亞人」的信仰實踐,去協助兩造化解爭端。像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讓位糾紛時,可以主動讓出自己的座位給有需要的人,若是發現有乘客因為投幣與司機發生爭執時,可以自掏腰包為乘客補足差額,這都不是律法規定的,但卻是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的信仰實踐。

相關新聞:重拾溫柔—在暴躁時代活出信仰的品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