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我們正經歷一場「情緒經濟」浪潮 施以諾談從憤怒疲勞到信仰中的剛強與溫柔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陳秀雯 追蹤
施以諾教授。(圓圖/受訪者提供)

【特約記者陳秀雯/台北報導】作家兼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施以諾,以自身精神科職能治療專業指出,我們正經歷一場「情緒經濟」浪潮——憤怒、焦慮、對立不再只是個人情緒,而成為被「點擊」、「分享」、「延伸討論」的資源。

「以前可能只有電視新聞讓你被動接收一次刺激,現在滑手機打開社群軟體,每則貼文、每條留言、每次回覆,都可能引發下一波情緒反應」,他說。

這樣的情緒高速循環,逐漸讓人進入一種「集體憤怒疲勞症」。施以諾分析:「長期的交感神經過度活躍,不只是心理層面的焦慮,更會影響內分泌、免疫、自律神經平衡——容易導致失眠、心悸、專注力下降。這不再是個別案例,而是整個社會的隱形慢性消耗。」在這樣的環境裡,「情緒反應快於思考」成為常態,而「溝通」、「傾聽」等促進理解的行為,反而被忽略。

他指出,在這波情緒經濟下,攻擊與防禦的互動比理解更易擴散。當仇恨言論與惡意回覆成為社群慣例,受眾被動成為反應者或傳播者,他人情緒也成為我們消費的內容。這時,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安全感便逐漸瓦解。施教授強調:「我們其實不是比較少情緒,而是太容易透過他人的情緒被牽引。焦慮與憤怒,不只是反應,是消耗,是成本。」

施以諾教授。(受訪者提供)

以「轉轉看」重新詮釋生活

在這樣的暴躁社會中,施以諾教授提出一個輔導模式:「轉轉看」。他說:「當你無法逃避讓自己生氣或焦慮的事情時,試著轉個角度去看它。」這不是逃避情緒,而是讓情緒不成為破壞自己的內耗,找到轉向的出口。他舉例,當天氣大雨、上班交通受阻,人們會飆氣、抱怨。但若換個角度想:這場雨可能洗淨空氣、把塵埃沖掉,也許因此會看到更清晰的天空。這樣的「轉念」,正是將情緒從「累積」變成「釋放」的起點。

此外,施以諾也指出:「『剛強』不是成天壓抑情緒、也不是硬比誰更強,而是專注於自己的使命感、活出屬於你的美好。」甚至他重新對剛強重新定義:「剛強,就是別再讓每一則嘲諷都有反應。」這也是讓讀者們找到如何面對「集體憤怒疲勞症」的解套。

他提醒:「當你每次激動反應、每次在不該你的戰場上逞強,其實你是在消耗自己。」從「剛強,不是假裝喜樂」到「剛強,是懂得在真理上站立得穩」,他提醒:情緒不是要壓下去,而是要用對的方式接納、轉化,讓自己不被情緒控制,就能以溫柔的方式面對,重回主動。

在越來越碎裂、越來越快節奏的世界裡,施以諾認為,「溫柔」是一種極具力量的回應。「很多人誤以為溫柔就是退讓、就是不爭,但其實真正的溫柔,是在掌握自己的內在、在信仰中有根基、仍然選擇理解他人、選擇減少對立。」

「溫柔並不是軟弱。當我們選擇用溫柔回應,而不是憤怒反擊,我們其實是在奪回主導權。這讓我們能低內耗、少比較,也能在動盪中找到安全感。」施以諾鼓勵現代人:「如果你發現每天都在和資訊、他人的話語、時事對抗,那你可能不是因為缺乏能力,而是缺乏方向與焦點。」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在上帝對自己在世上的呼召,就更知道自己生活的方向和焦點,不讓別人惡意言論影響到自己,也會減少外在資訊帶來的疲勞轟炸。

教會如何幫助信徒降低焦慮 減少比較

從信仰與心理整合的角度出發,施以諾認為,教會在當代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幫助信徒從焦慮與比較中,回到上帝的呼召與定位。幫助信仰群體從焦慮、仇恨與撕裂中,回到平安、連結與呼召的生命狀態。

他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問「我有價值嗎?我被看見嗎?」而極端的媒體環境或社群環境,回答往往是:「你不夠好」、「我要比你好」、「你錯了」。這種氛圍製造出焦慮與憤怒,也打碎人與人的連結。

「這個AI世代讓許多人擔心被取代,或感到生活失控。但信仰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帝為他預備的一條獨特之路。當你找到那條呼召之路,心就能安定下來。」施以諾分享道。從信仰與心理整合的角度來看,他認為,教會在當代社會中扮演一項極為關鍵的角色,就是在講壇與教導中「呼召」,幫助信徒看見上帝在工作、家庭、服事中的獨特使命,當人找到意義,焦慮就會消退。

信仰中的溫柔 剛強與柔軟的並存

施以諾總結,當我們懂得自己被上帝呼召,在工作、家庭、服務、自我各方面,無論是有個在人們眼中了不起的職業,或是全職家庭主婦(夫),甚至在家中無業照顧父母,各種處境都是上帝預備的。「知道自己的呼召和使命,就不再容易被他人的批判、社群的對立、新聞的暴躁拉扯。你就在自己的軌道上,用溫柔走堅強的路。」

相關新聞:重拾溫柔—在暴躁時代活出信仰的品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