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為何現今社會、媒體容易出現互相攻擊或情緒性的發言?是現代人壓力太大,抑或風氣使然?
諮商心理師陳雨荷受訪時表示,人會出現攻擊或情緒性發言,其中一種原因是在保護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捍衛自尊,不希望自己感覺被否定,不想產生一種自己比較差、比較不好的感覺,所以透過防衛機制的運作,產生情緒性、攻擊性的發言,以維持自尊。

無法做到溫柔的背後心理原因
她從心理動力的6個角度思考:
一、當我們意見不同時,產生被否定感。她說,如果自身自我價值感比較薄弱,就很容易覺得當別人意見跟我不一樣時,「好像他比較有道理,我比較沒道理」,進而產生被否定的感覺。當這種強烈的被否定感,勾動到與自我價值感相關的部分,人會想要捍衛自己,於是「自我防衛機制的啟動」,想告訴別人「我的比較有道理」,或用「批評、否定或攻擊別人」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自我價值感,降低「我覺得我比較不好」的感覺。
二、挫折感與失落感。當人們渴望發言被認同、接納、傾聽,但沒有得到時,或別人的回應並沒有站在他的角度、給予他想要的認同或接納時,內心會感到很挫折,當這種挫折與失落感出現,不知道怎麼好好地承接與面對這個挫折感時,也可能用攻擊或防衛的方式來反應。

缺乏好的被傾聽與接納回應經驗
三、自身狀態不佳與舊有經驗影響。若狀態不穩定時,例如壓力比較大、比較焦慮,或者一些被否定的經驗,也很容易被勾動情緒,產生類似的遷怒。
四、缺乏好的被理解、被對待經驗。傳統家庭文化,比較偏向糾正孩子,而不是好好聽對方想什麼,然後去回應。如果本身缺乏好的被傾聽與接納的回應經驗,甚至多是受傷的經驗,也就比較難給出溫柔的回應。
五、習慣在對話中想爭對錯爭輸贏。當聽到別人意見與他不同時,就會想去說服或糾正別人,要的是一種類似控制感,想證明自己比較對,有時這是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這人可能已經習慣用這種方式,就容易帶有攻擊性、「力氣很重」的溝通。
六、網路匿名宣洩。有些人喜歡在網路上做情緒性的宣洩,因為網路很多匿名,別人不知道誰是誰,也很容易透過這種方式去得到當下的快感,不管是攻擊性的發言,或是酸言酸語,甚至有些人就是想要看到對方生氣。
在以上情況下,其實很難做到溫柔。她指出,溫柔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修煉。要先思考,為何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溫柔的人?若我們知道理由,才能夠繼續往下走。溫柔不是代表柔弱,容易被人欺負,而是與人互動對話中,可以站在傾聽、理解對方的角度,而不是為了爭對錯、論輸贏,或為說服對方認同,而是雙方可以互相尊重理解,就比較不會落入爭論的圈套裡。
溫柔中需要接納與寬容
「或許你跟我想法是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要先放在對錯的角度去爭論」,因為對錯或輸贏很容易進入辯駁、爭論或互相攻擊防衛的狀態。
她也提到,當對話中,我們開始產生焦慮的時候,練習先向內看、察覺自己「我怎麼了?」有些人可能是進入一種自我否定,覺得自己被貶低了、自己是錯的。有些人就是想要對方好好的理解自己、認同自己的說法,當沒有辦法從對方身上得到的時候,內心就會很痛苦。
陳雨荷說,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當我們先了解自己的狀況,比較知道怎麼調節情緒,活出「溫柔」。如果發現自己情緒太滿,很生氣想去攻擊別人,能否先緩下來反思,這對雙方關係有何影響?破壞關係是我們想要的嗎?即使我說贏了,是否輸了關係?
不傷害不攻擊別人 也是溫柔表現
對於溫柔的定義,她認為,只要能夠在生氣時,選擇不去傷害對方、不用人身攻擊的方式,就是一種溫柔的表現。我們都會生氣,但是可以好好表達「我覺得這樣讓我很生氣」,這與一直在攻擊別人的論點、戳別人痛處、用羞辱的言語,是不一樣的生氣方式。
她說,即使看起來很火爆、有情緒,但如果能夠收斂自己想要去攻擊別人的想法,就已經是溫柔的展現了。情緒調節需要練習,且是有意識的選擇。對於如何練習情緒調節?她提出三個建議:
一、先試著幫助自己冷靜下來。她說,當我們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情緒狀態很滿的時候,譬如,意識到接下來想要開始罵髒話,或者講一些傷害別人的話,能否喊暫停,先終止對話冷靜一下。
二、用一些轉移注意力的調節方法,例如深呼吸、走一走,讓自己可以情緒慢慢地舒緩,幫助自己冷靜的調節歷程。
溫柔體現是使雙方可以共好
三、釐清核心原因。當我們敏銳向內看自己的狀態,也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在對話當中情緒開始滿溢,有可能自我價值感低落,渴望別人認同,有可能壓力太大、太累,容易被激怒,或習慣話語中的掌控感,甚至可能問題不在於別人,而是跟自己過去的經驗有關。如果對自己真的不了解,也可以透過專業的協助,包括心理諮商等,幫助自己更多的理解,在這個反應模式的背後可能潛在的原因。
「溫柔的體現,是如果雙方可以共好,而非互相傷害。」她認為,如果無法活出溫柔,自然容易變成關係失裂、對立或破壞,而展現溫柔可以讓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達成「共好」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