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賴秋薰/採訪報導】在當前社群言論與公共討論高度加速的時代,情緒往往在尚未理解之前就爆發出來,人與人的對話常在尚未開始之前就已緊繃甚至破裂,政治立場、國際議題,甚至日常生活習慣,都可能成為分裂的導火線。面對這樣的環境,信仰是否仍能提供一條既不帶敵意、又不退縮的道路?台北信友堂張瀚仁傳道認為,答案就在「溫柔」——這不是消極或逃避,而是一種帶著自覺、清醒,並願意為關係負責的力量。
在談到教會生活時,張瀚仁傳導並不迴避現代信徒所面臨的真實處境:教會不是社會以外的隔離島,會眾生活在同一片社會氛圍裡,外界的衝突自然也會進入信仰共同體——特別是在討論政治、社會事件或國際衝突時,意見的差異常常快速浮現。

在立場之上 先記得彼此是家人
在這些討論真正開始之前,他總會先提醒會眾記得彼此的共同身分;在提出所有立場、經驗與觀點之前,先記得一件根本的事—— 我們是弟兄姊妹,是因著神的愛而彼此相連的人。這個提醒並非形式上的開場白,而是選擇在衝突中不斷回到的中心。
張傳道以平穩而緩慢的語氣娓娓道來,真實示範著聖經上所論及的「溫柔」。「我們必須先認出,關係永遠比立場重要」,他說。若在討論的過程中,彼此的信任逐漸受損,甚至將彼此視為站在對立線上的人,那麼傷害就已經發生,而信仰中所要追求的「彼此相愛」也就在言語中模糊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提醒弟兄姊妹:「如果討論會讓彼此仇視,那就先不談。」這句話不是退縮,而是一種保護—— 保護人的情感、保護信任、也保護那個比立場更高的呼召。

溫柔的開始 先學會聽見彼此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衝突之所以難以平息,是因為人往往太急著維護自己相信的立場,於是失去了傾聽。
他表示,人常常只想證明「我是對的」,而不是理解「為什麼你會這樣想」。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總有其限制,這並不是弱點,而是人性本質的一部分。然而,一旦把自己的理解視為「唯一真實」,衝突就不再只是觀點差異,而會變成身分對立。
信仰所要求的謙卑,不是放棄思考或信念,而是承認:「我所看到的,也許只是部分。」而溫柔地對待彼此是展現一種認知姿態,而不是放軟或順從,而是能夠承認自己並非全知,因而願意聽見別人的話語;真正的對話是互相走近,而不是只強化自己立場的堡壘。張傳道說,有時候,真正讓人感到被接納的,不是對方同意自己,而是他願意認真地把我的話「聽完」,而願意聽,是所有和平真正開始的地方。
看見彼此 不是敵人而是被愛的人
然而,溫柔並不止於聆聽。他指出,信仰真正能化解衝突的關鍵在於重新看見彼此的身分。世界往往讓人習慣以立場定義對方:你是支持或反對?你站在哪一邊?你擁護哪種價值?然而信仰把這個定義重新放回最初—— 眼前的人,是神所愛的,是和我同樣被接納、同樣不完美、同樣仍在成長的人。
「神把與祂為敵的人變成祂的兒女,我們又怎能因為彼此不同,就把對方當成敵人?」這並不是一句抽象的屬靈陳述,而是信仰關於人如何被看見、如何被對待的最核心真理。當人以這樣的眼光看彼此時,溫柔便不再是一種姿態,而成為一種自然的回應。因為對方不再是需要被說服或擊敗的人,而是需要被尊重與理解的人。溫柔因此不是「我讓一步」,而是「我看見你仍然是值得被愛的人」。
溫柔不是退讓 而是真理得以被聽見
在談到溫柔與真理之間的關係時,張傳道以耶穌的生命為例。耶穌從不逃避不義與罪,但祂從不以傷害的方式傳遞真理。祂在世上時,走入人的生命,與人同行,在理解之中帶出提醒,在陪伴之中帶出更新。
「柔和不是不講真理,而是用愛讓真理能夠被聽見。」換句話說,溫柔是一種「使真理能到達對方」的方式。因此,溫柔不是軟弱,而是需要成熟的內在底氣,不急於辯證,不急於勝負。如果心中沒有確信自己被愛,被接納,被神看見,那麼人往往會在對話裡尋找自我防衛的位置,急著證明自己,或急著否定別人。但當人知道自己在神裡安穩,溫柔就不再需要費力,溫柔就成為自然的生命流露。
溫柔是在衝突中 仍選擇愛的那份堅定
若回到那句熟悉卻常被誤解的經文:「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五章5節)這句話並不是屬於柔弱者的退場宣言,而是屬於那些願意在衝突中仍選擇不失溫度、願意用愛維繫關係的人。承受地土是最終的得著,而溫柔就是那條少有人願意走、卻能真正帶來和好的路。在這個快速反應與立場先行的時代,也許最稀缺的,正是能在張力中仍保持柔軟,願意不放棄彼此的人,而信仰邀請人走上的,正是這條看似緩慢、卻最能重建關係、恢復理解的路。溫柔,不是沒有力量;溫柔,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