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翔(神學教育工作者)
凌晨天矇矇亮就開始工作、早上九點開始工作,還有中午十二點開始工作、下午三點開始工作、下午五點才開始工作……到了晚上六點發工資時間,這五批工作者竟然領的錢都一樣!這完全不符合工資必須反映勞工提供勞務的對價現代概念。
「不同工竟同酬」怎麼回事?
這個勞務不對價的不公敘述,出自耶穌講的「葡萄園做工」天國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二十章1-16節。有好些讀者被這段難解的經文卡住,無法理解天國為何是這樣?也失落了耶穌用此糾正彼得的錯誤用心良苦,而彼得的錯誤也同時是我們其他人常有的迷思。
我們之所以會被勞務不對價卡住,是因為經文分段錯誤造成。馬太福音二十章1-16節其實不能獨立切割出來閱讀。「『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這裡有個很重要的連接詞γάρ『因為』。也就是這段要與前面十九章16-30節那段一起閱讀。
另外,兩個重複出現的關鍵句「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十九章30節)「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二十章16節)前後對應,而這兩句就是耶穌對彼得錯誤的糾正,也就是我們讀者必須要學到的教導。

青年財主凡事具備只缺這件
這段天國的教導,起因於一個優秀青年來見耶穌。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皆有記載這件事。他問耶穌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而這青年關於十誡中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愛人如己。」通通都遵守了,可謂青年楷模!但是十誡分為「對上帝的責任」和「對人的責任」兩大部分,這青年只做了後半段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責任,但缺乏前半段的人神關係。因此耶穌對他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指出他並不完全,他與上帝的關係是有問題的。
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則記載耶穌說「你還缺少一件」對應「你若願意作完全人」。這裡也會有讀者被卡住,為何福音書之間記載耶穌講的話會有不同?關於這點,我曾進行多次課堂實驗,一個十分鐘的短講,讓學生們用50-100字記錄所聽所見。因為人的五感接收訊息,進入大腦處理,再用自己的文字表現出來,呈現的自然會有細節上的差異,而差異出自記載者要表達的重點。關於十誡,馬太福音前面有登山寶訓敘事──耶穌的深入闡述,結論聚焦在「完全」:「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章48節)所以到了耶穌與青年的對話,就用了「你若願意作完全人」。
馬可和路加福音的「你還缺少一件」對應馬太福音的「你若願意作完全人」,指出耶穌對青年的吩咐「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是一件事,並非兩件事。耶穌清楚指出這青年與上帝的關係之所以出問題,在於他的產業。他必須主動自行除去,來跟隨耶穌,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而那青年聽見耶穌的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而我們每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之所以出問題,並非都是產業。有些人是名聲,有些人是愛情、親情,就像耶穌後面29節說的「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加:妻子、)兒女、田地的」,若把這些人事物取代上帝的位置,就會阻擋人跟隨耶穌。
耶穌就用這個實例,對旁邊的門徒進行機會教育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豐盛的產業通常是阻擋人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前幾名。
在前的將在後,在後的要在前
彼得聽了就帶入自己的經歷,洋洋得意起來。因為他也是捨棄一切來跟隨耶穌,他認為自己比這青年更有智慧、對上帝更敬虔,便以門徒領袖的身分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
耶穌回答彼得,跟從耶穌的人會有獎賞,到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他們會坐在十二個寶座上,以及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但是耶穌說了關鍵句:「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緊接著說了勞務不對價的「葡萄園做工」天國比喻。
耶穌當然知道勞務不對價的問題,他就是故意要這樣說。最後,耶穌以葡萄園主人對心懷不平的工作者說:「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並以關鍵句「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作結束。這兩個關鍵句讓我們知道馬太福音十九章16-30節和二十章1-16節這兩段原來是一起的。

每個罪人都是因神憐憫被召
現代讀者對「勞務不對價」不公的感受,導致對這段訊息不解,這是因為我們的環境與古代社會差異甚大。耶穌時代的工作機會非常少,古代社會大多數的工作,無論是農業、畜牧、手工業與副業,都是以家族或氏族為核心單位來進行。馬太福音二十章1節的:「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家主」(οἰκοδεσπότης)說明了古代社會是以家族為生產單位。
「雇」(μισθόω)是指日計的臨時工,與家主沒有關係的工人。「雇」這個字的名詞μίσθιος,出現在路加福音有名的「浪子回頭」故事。小兒子要父親分家產,就往遠方去任意浪費資財,錢財散盡又遇上大饑荒,淪落到連豬都不如。他才醒悟過來要回去找父親,但他不敢想要回家當兒子,而是自知不配,要回去做父親的雇工,也就是這種日計的臨時工。
這種雇工與受家主保護的家僕不同。就像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的人,每天等待工作機會來換取一家的溫飽。如果一天沒有接到工作,全家人就跟著挨餓。因此葡萄園家主對那些有機會工作的人說:「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
家主的意思是:我當然知道這些後面來的工作者,沒有資格獲取同樣的工資,因為工作時數不到。但你們換位思考想想,他們與你們同樣都有一家人在等著工作者帶錢回去。我如今大發慈悲要幫助這些臨時工人,你們自己也是臨時工人,怎麼如此荒謬、妄想成為家主,要替我吝嗇省錢?「紅了眼」的原文是「壞眼睛」,是吝嗇的意思。和合本這裡譯作「紅了眼」,就上下文來說文意是可以通順,但與原來的意思不同。
「葡萄園做工」的比喻是要闡述天國,耶穌要以此回應彼得和眾門徒:你們並非比那青年更有智慧或對上帝更敬虔而蒙救贖,每個罪人都是因著上帝的憐憫與恩典被召,所以你們何等有幸,成了第一批的工作者,上帝承諾會給你們尊榮與報償,但是「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在彼得和這些門徒的後面還會有其他的人蒙恩。天國就像「葡萄園」,後面還會有其他人來領受家主的恩典。
彼得之後,最有名的是保羅,他從前是褻瀆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後來蒙了復活的耶穌的憐憫與恩典被召。保羅自知自己是個罪人中的罪魁,他長年為其他信徒、為了教會受苦,倒覺歡樂,因他認為這些苦讓他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歌羅西書一章24節)。彼得比起那位青年,是可以洋洋得意、認為自己比任何人對上帝都更敬虔,付出的、犧牲的比其他人都還要多。但他能比得上保羅嗎?若回到「勞務對價性」,彼得如何自處?

與神同工不分先後都是恩典
「葡萄園做工」的天國比喻,基督徒往往無意間把自己放在第一批工作者,認為自己為主做的事情很多、受了很多苦,但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是如同下午三、五點才開始工作的工人,到了晚上六點發工資,只做幾小時。
我和先生與一群義工成立每天數萬人使用的聖經網站,我在教會界也投入各樣的服事,難免會像彼得那樣自覺十分努力。而我先生去年回應呼召,辭掉大學老師的工作去屏基資訊室工作。為了能在屏東服事,我們買了間屋齡近30年的房子,最近聽聞畢嘉士醫師以前也曾住過這間房子,引發我好奇上網了解他是怎樣的人?
畢醫師是挪威差會派遣的宣教士,他來台發現南部的痲瘋病人比北部更多,因社會歧視,他們多半躲在家中與人群隔離,他便四處找出病人治療。遇上肺結核盛行,許多兒童沒錢治療而夭折,他又率先設立一所結核病童療養院。50年代小兒麻痺大流行,畢醫師一看到在地上爬的、病懨懨的小孩,直接抱回療養院,不放棄任何一個寶貴生命。
而我私下聽到關於他的描述是「畢嘉士是個很愛吵架的人」。他見到許多孩童在沒有小兒麻痺疫苗的情況下被感染,他就飛到世界衛生組織「吵架」,要求提供疫苗。世界衛生組織不理,他就去製造疫苗的美國藥廠「吵架」,1962年屏基得以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4千位孩童接種。又有一次,山地部落麻疹大流行加上肺結核,許多人喪命。他便到美軍聚集的酒吧,去吵當時駐紮在屏東機場的美軍軍官派遣運輸機幫忙運送盤尼西林。於是一個部落接一個部落得以施打針劑,終止麻疹流行。畢醫師的「愛吵架」讓我深深震撼,他做上帝感動他去做的事。
我感謝耶穌講了「葡萄園做工」的天國比喻,因為比起畢嘉士醫師,我們實在是下午三、五點才工作的工作者。但這樣還是落入了「勞務對價」的陷阱!其實,每個基督徒都是不配的工人,彼得是、保羅也是、畢嘉士也是,即使他們是一早就去園內工作。每個罪人都是因著上帝的憐憫與恩典被召的,葡萄園家主願意雇我們,上帝願意使用我們為祂工作,回應祂的愛,這是何等大的恩惠!我們睡著都該笑出來,被自己的笑聲驚醒。
勞務,當然不對價!因為耶穌擺上的是十字架的贖價,我們得以被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