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得榮基金會成果展 聚焦青少年關懷 見證生命轉變 呼籲社會關注下一代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賴秋薰 追蹤
2025得榮基金會成果展暨關懷者相調聚會在信基大樓舉行。(賴秋薰攝影)

【特約記者賴秋薰/採訪報導】2025得榮基金會成果展暨關懷者相調聚會,於11月8日從早上8點就開始聚集服事的同工,在信基大樓一起禱告。今年以橫跨全台灣各地的規模,邀請召會各區內的得榮少年到現場,並且讓身為關懷者的聖徒一同上台。有遠從花東地區清晨五點就出發的,更有包下遊覽車特地北上的會所弟兄姊妹,大家齊聚一堂為共同成就美好的願景,定睛在主的身上。

得榮基金會一再強調年輕一代的屬靈牧養與人格養成,得榮少年與關懷者在會中分享見證,不能到現場的也拍攝影音分享基督信仰如何帶來家庭和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

莊凱丞上台分享見證。(賴秋薰攝影)

少年成長路 不能缺少同行

成果展中有來自嘉義高中的莊凱丞分享,他曾因家庭背景,父親信奉道教,他與母親信奉基督,但在接觸得榮基金會在雲嘉大區番路關懷據點的服事,並認真學習禱告之後,他才明白禱告呼求主是面對人生的抉擇時,能靜下心來,真正驗證主引領方向的方式。

莊凱丞原本有閱讀障礙,卻在不被看好的情形之下,卻參與科展獲得全國第三名,他將自己的經歷,包括家庭狀況與個人實際的遭遇,呈現於2025年總統教育獎的申請中,最終在數百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關懷據點的其他見證也提到,許多孩子透過召會生活和生命教育課程,學會了禱告和唱詩,並經歷到主耶穌是「活神」,他們開始將掛慮和煩惱完全交託,並學會不為明天憂慮。

孩子感受到愛 才知道「原來有人在乎我」

像是基宜花東大區花蓮關懷據點的沈芊希,小小年紀以「把重擔交給主,找到真正的平安」為題,發表文章在成果展的手冊中。因為在身為關懷者的聖徒一路陪讀的過程中,她發現可以和上一代也能成為朋友,深切感受到「被在乎」。

沈芊希與家人合影。(賴秋薰攝影)

身為家裡排行老大的孩子,她在台上展現虛懷若谷的風範;而在桃園大區第二關懷據點的得榮少年林苡寧,今天是爺爺開車載她和奶奶到台北,他們接受訪問時說這是第一次到得榮基金會,從前只是風聞。而林苡寧的父母親離異,讓她在沒有世俗定義中的家庭長大,但她沒有因此覺得缺乏父愛,因為無止息的愛默默地在她生活環境中不停滋長,她說因為奶奶的禱告獲得了一架鋼琴,而林苡寧不因出身不富裕而放棄學習,彈琴已經成為她的日常。

林苡寧與奶奶一起接受訪問。(賴秋薰攝影)

教育與牧養正面臨迫切的需要

得榮基金會的董事賴朝松教授從教育的角度分析了當前的迫切需要。他指出,現今環境比以前複雜許多,特別是社群媒體和手機資訊爆炸,造成年輕人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常活在虛擬世界中。

弱勢的孩子更容易在相處上處於弱勢,賴朝松董事認為,家庭教育中「人格的養成」一環常被社會忽略;同時,學校老師因為擔心「多做多錯」,在人際溝通和延伸家庭教育方面也缺乏平台。得榮基金會的事工透過與人互動,幫助青少年走出了封閉的虛擬空間,走向正向真實的生活。他強調,幫助孩子學習禱告,是從「裡面管理」比「外面管理」更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關懷者的榜樣與全體的配搭

得榮基金會仰賴於一群默默付出的「關懷者」。這些關懷者通常希望隱藏在後,但今天的成果展他們願意站出來是為了成為「榜樣」和「雲彩」。董事徐弘昌弟兄指出,「工人」的見證才能激勵更多的人,因為「莊稼雖多,工人卻少」。關懷者們是站在「陪同」的角色,提供遮蓋的原則,支持少年人及其家庭的見證,此外,服事模式也正在成長,服事者們意識到不能孤軍奮鬥,因為這一代服事的需要很大,需要全體召會的資源投入。

目前,關懷模式已從過去的「一對一」轉變為擴大到「全區」來照顧一個個家庭,透過「配搭的原則」來服事得榮少年。得榮基金會董事陳鈞華姊妹於受訪時表示,成為「榜樣」很重要,因此今年特意將活動從上午擴增到下午,開放專案報名給有心成為關懷者的人能一同參與;因為要讓莊稼雖多、工人卻少的事實彰顯出來之外,還要讓「陪同」能成為雲彩般耀眼的榮耀。

呼召展開是為了預備更多人一起成為祝福

得榮基金會的成立宗旨是專門針對年輕人進行關懷,雖然現今台灣社會中存在許多具有財力、人力與社會貢獻的基金會,但為了實現在「神的心意」裡,「得少」的存在是為了孩子們以後得著可更加榮耀下一代,因此在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鎮去接觸少年人,透過福音單張,不僅有家戶拜訪,更有以郵寄的方式持續寄信到全台灣各個角落,讓全台灣家家戶戶能收到有機會成為得榮少年的訊息,並且讓這個訊息一再穿梭在你我無法親自踏及的那一寸土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