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聖人還是罪人?」瑞士展出川普囚服十字架雕塑 挑戰信仰界線與屬靈分辨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瑞士推出「聖人或罪人?」展覽,以美國總統川普被綁在白色十字架形狀處決台上的形象推出。(左:翻攝自IG@galeriegleis4,右:IG@masonstormgenius)

【編譯余友梅/報導】瑞士第三大城巴塞爾(Basel)近日展出一件引發信仰與政治爭議的雕塑作品——身穿橙色囚服、被綁在白色十字架形狀處決台上「美國總統川普」,閉著雙眼、四肢及腰部被黑色束帶固定,姿勢彷彿釘死十字架的救主耶穌。

這件名為〈聖人還是罪人?〉(Saint or Sinner?)的作品出自英國倫敦出生的藝術家梅森・史托姆(Mason Storm)之手。他以創作具政治與社會諷刺性的爭議作品聞名;經常「戴面罩或頭套保持匿名」,也成為其個人品牌的標誌。

展覽自11月1日起於巴塞爾市中心的Gleis 4畫廊櫥窗展出,其逼真程度與宗教象徵的挑釁,引發國際媒體熱議。

每一道皺紋與皮膚紋理幾可亂真。(翻攝自IG@masonstormgenius)

擬真川普「受難像」震撼展出

史托姆在Instagram貼文寫道:「半身比例的川普塑像,可能是現代、過去未來最具決定性的政治人物——有人憎惡、有人愛戴。他是被釘十字架的聖人,還是被執行致命注射的罪人?由你決定。」

畫廊負責人康拉德.布雷茲尼克(Konrad Breznik)形容:「這件雕塑令人毛骨悚然,細看每一道皺紋與皮膚紋理幾可亂真。」他補充說:「我相信川普本人可能會非常認同這種『現代耶穌』的角色設定。」對布雷茲尼克而言,這件作品「揭示政治人物如何在媒體形象中被神聖化,也提醒觀者反思信仰與偶像崇拜之間的界線」。

經常戴面罩或頭套保持匿名的英國藝術家梅森・史托姆創作這件「聖人或罪人?」作品。(翻攝自IG@masonstormgenius)

改址展出 擔憂群眾反應

該展覽原擬於巴塞爾中央車站舉行,但考量安全與群眾反應風險,最終改至市中心步行區的巴塞爾藝術大道(Basler Kunstmeile)展出,展期至11 月中旬。布雷茲尼克指出:「這樣的展示方式更安全,也更符合公共藝術的初衷。」

觀展者反應分歧,有人認為這是民主社會中藝術自由的展現,也有人批評此舉褻瀆信仰符號。「我們被允許展示這樣的東西,這就是自由」,一名參觀者受訪時表示。

已被收藏 自由與爭議並行

據Euronews報導,這件作品已被一位國際知名的歐洲收藏家購得,買家身分未公開。雖然藝術家未透露成交金額,但這筆交易顯示,即便爭議巨大,宗教諷刺題材仍具高度市場價值。畫廊方面表示,未來或考慮於其他歐洲城市巡迴展出,但將取決於當地公共安全評估。

十字架被政治化 方濟各曾提醒

此件作品的最大爭議在於:

1. 當權力人物被類比為受難者、救主,信仰的質地(救贖、饒恕、悔改)是否被轉移或稀釋?信徒需警醒:當領袖被宗教化,真正的救恩是否被模糊?

2. 十字架這一基督救贖的核心符號,被置於政治人物身上、被用作諷刺與批判的工具,是否意味信仰在當代文化中已被世俗化、符號化?

3. 更甚者,若自由的盡頭成為對聖潔象徵的挪用與挑釁,當信仰符號被轉化為藝術批判或暴力儀式的場域時,可能弱化其原義。其背後潛藏的不僅是文化挪用,更可能是誘使儀式性殺戮或象徵化暴力的危機。

(翻攝自IG@masonstormgenius)

這一現象呼應前教宗方濟各2021年在斯洛伐克的講道——他當時指出:

「十字架不是要揮舞的旗幟,而是通向新生活的純淨泉源;它不是政治符號,而是將死亡化為生命的愛的記號。」

事實上,宗教符號在公共文化空間中的爭議,並非始於本次展出。藝術史教學平台 Smarthistory以安德烈斯.塞拉諾(Andres Serrano)的〈尿浸基督〉(Piss Christ)為例指出:當「神聖」(十字架)與「褻瀆」(作品標題中的尿液)並置時,許多人視之為對信仰的攻擊;也有人認為這種衝突揭露了社會對「聖像」的麻木。

同時,英國前坎特伯里大主教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在《公共廣場中的信仰》一書中討論藝術與褻瀆的邊界時提出:「好的藝術以拒絕褻瀆的方式來界定褻瀆——藝術不該落入把人與世界工具化的態度。」這為今日評議宗教符號的使用提供了衡量準則。

或助長儀式化暴力

然而,當十字架被脫離其神聖語境挪用時,不僅削弱其屬靈意涵,也可能助長「儀式化暴力」的文化想像。今年4月,美國一名高齡小鎮牧師被發現死於家中,遺體以「釘十字架」姿勢固定、頭戴荊棘冠,警方懷疑兇手帶有宗教象徵動機。雖然藝術與犯罪性質不同,但兩者皆揭示:當救贖符號被轉化為表演或攻擊語言時,藝術表達與極端行為之間的距離將被模糊。

當代社會正處於「屬靈麻木」狀態,十字架被政治化、商業化、娛樂化,使「罪與赦免」的真義被稀釋。

對信徒而言,十字架不是政治舞台的道具,也不是諷刺的象徵,而是——罪得赦免、恩典臨到、生命更新的記號。

在今日文化場景中,信仰的力量常被比喻、取代、模仿。面對此類作品,信徒不應僅以憤怒或抵制回應,而要回到信仰核心:十字架不是諷刺的象徵,而是救贖的記號。真正的藝術應引人向真理,而非模糊聖潔與權力的界線。教會與文化不免展開新對話,力求在表達自由與信仰敬畏之間找到平衡──但在欣賞或批判中,應都不忘十字架的原義:罪被赦免、恩典臨到、生命更新。(資料來源:Christian Post, Euro News, Straits Times)

相關新聞:

牧師慘遭儀式性謀殺 嫌犯供稱鎖定全美14位教會領袖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