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鸞德
對三明治世代來說,中年不是高枕無憂的階段,反而更像是一場愛與責任交織的修煉。事業的衝刺、家庭的照顧、長輩的健康,一切如風暴般同時來襲,叫人身心俱疲,也更需要信仰成為力量的源頭。
勸不動家鄉老父盡快住院
10月底,北台灣暴雨不斷,文化大學山區風雨交加。作為教師,我一邊趕著上課、一邊還要顧及孩子的日常,而博士班的課業壓力亦步步緊逼。就在這樣焦頭爛額的時刻,父親從宜蘭傳來一則簡短的Line訊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原來他去醫院檢查後,醫師建議住院觀察。他語氣平靜,卻藏著不安。我連忙詢問現況,他說自己在家,我便勸他先辦理住院再做準備。他卻淡淡地說:「等身體真的不舒服,再去急診就好。」
我的語氣不禁急了起來:「等真的不舒服,可能連去急診的力氣都沒有了。爸,現在就去住院吧!」然而,他仍堅持:「等一下再說。」
電話掛斷後,我像牧羊人一樣持續傳送訊息,一條又一條:「爸,明天聖母醫院還有門診,可以先掛號」、「真的不舒服了,可能就來不及準備了」、「你先住幾天觀察,沒事就出院也行」、「我可以請假陪你去」,但這些訊息,如同種子撒在風中,久久沒有回音。
那一夜,無助感如潮水湧來。回想過去,若還是單身,我會毫不猶豫立刻驅車返鄉。但如今,作為一個父親、一位老師,也是一名正在攻讀博士的學生,角色的責任如山壓肩,使我寸步難行。
然而,這也是我學習安靜等候的時刻。我提醒自己:「知天命之年,不是靠血氣,而是倚靠那信實的主。」在禱告中,我把憂慮帶到主前,也打電話請村長幫忙探望父親。村長雖忙於選務,仍願意伸出援手,這使我心生感恩。
學習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
夜裡,我與妻子分享這一切,她溫柔地安慰我說:「醫生不會無故建議住院,你再勸勸爸爸吧。」她的體貼,如同天父差來的使者,使我焦慮的心靈得著片刻安息。
稍晚,父親終於來電。他說血壓偏高、腹部脹氣,醫師建議住院觀察,但他覺得還未準備好,想等週一再去回診。他早早關機,只是擔心手機沒電。那一刻,我深吸一口氣,雖然擔心仍在,但感覺主的平安已然臨到。
我也終於明白,愛的守望,不是用力去抓緊,而是學習放手交託。
就如彼得前書五章7節所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原來,在中年的十字路口,在夾在老小之間的縫隙裡,我正在學習的是禱告的真諦:不是改變對方,而是被主塑造;不是緊抓不放,而是安靜信靠。
我願將父親的健康、家庭的擔子,交託在那位全能的主手中。因為祂顧念我們,祂知道我們的疲憊,也預備了夠用的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