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我們釋放了一個怪物?」 世界各國出手為孩子築起社群防線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綜合整理】隨著網路無遠弗屆,社群媒體提供24小時無所不在的交流平台,然而,比任何世代更熟悉使用科技的青少年,對社群媒體沉迷、對AI依賴,導致心理健康問題,使各國掀起對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禁令與監管浪潮。

丹麥政府自11月7日宣布將立法禁止15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社群媒體,但是授權父母同意13歲以上的孩子使用;希望藉此向社群平台施壓,加強年齡管理,保護兒少的心理健康。

從「釋放怪物」到設防線

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指出,最初讓孩子使用手機是出於好意,希望他們能打電話回家、與朋友聯絡,但卻不知不覺釋放了一個怪物。根據丹麥數位事務部指出,丹麥高達94%13歲以下的兒童,社群媒體平台上至少擁有一個帳號,而10歲以下的兒童超過一半也已經註冊使用。許多社群平台雖然明文禁止13歲以下的用戶註冊,但驗證機制始終存在漏洞。除了設定年齡下限,丹麥也計劃善用全國性的電子身分識別系統,設計年齡驗證應用程式,針對未成年的公民建立網路防護機制。

澳洲對社群媒體限制令,自12月10日起強制要求包括臉書、Instagram、TikTok,以及最新增列的網路論壇Reddit和直播平台Kick等移除未滿16歲用戶,若未能遵守新法,平台將面臨高達4,950萬澳元(約新台幣10億元)的巨額罰款。這項法案早在去年底通過,根據澳洲網路安全辦公室指出,社群平台本身的設計,就是會鼓勵人們花更多時間在螢幕上,也更容易看到負面、易讓人感到不安或被操弄的內容,對青少年健康造成危害,不僅影響睡眠,也讓注意力下降,對長期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英國從7月25日起,社群媒體平台必須採取「高度有效」的年齡驗證機制,阻止18歲以下使用者接觸色情、自殺、自傷、飲食失調誘導內容。

世界各國發出對青少年使用禁令

韓國國會今年8月通過《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明年(2026)3月1日起,韓國的國中小及高中學生,上課期間不得使用智慧型手機及其他類似數位裝置。韓國是全球最新通過校園手機禁令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截至2024年底,有超過79個國家或地方政府透過法律與政策禁止在校使用智慧型手機。

台灣的教育部於2025年提出草案:中學以下學生到校需經家長同意且手機需集中管理;高中生雖無需家長同意,但學校要制定與家長學生共同協議的手機使用政策。政府考慮若立法「全面禁止」,可能造成青少年轉向更難監控的地下平台或VPN。

根據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2025年台灣兒少網路安全調查」,青少年對社群媒體,每日使用比例達84.6%,其中更有13.6%有著「有問題的社群媒體使用」。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性影像外流的問題,有8.7%表示自己或同學曾外流個人性影像,較兒盟過去調查更高。

社群媒體和AI生成產生負面效應

另一方面,近年來生成式AI技術推陳出新,也直接影響兒少的數位使用行為,調查發現有兩成學生高頻率地使用生成式AI,但僅39.4%會查證AI資訊真偽,40%從未或僅偶爾注意到避免上傳個資給AI,反映出青少年的數位隱私在使用AI時存在風險。然而面對這些風險時,分別僅有31.5%、52.0%的學生表示曾有家長、老師和其討論AI使用風險,顯示家庭與學校的數位教育介入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研究人員楊健良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伴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當現實中無法獲得成就感時,在虛幻社群媒體上獲得越多「讚」,似乎感覺越有「成就感」,不禁感嘆有多少人是為了社群媒體上的讚數而活著,然而半真半假的讚聲卻成了唯一的管道,因而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來滿足社交需求。

隨著投入在社群媒體的時間逐漸增多,也影響到作息與課業,就讓爸媽與師長感到擔憂,但周遭的提醒卻導致更大摩擦與衝突,儘管知道不應花那麼多時間,但越想掙脫卻又放不下曾獲得的歸屬與成就感,網路發達時代多數民眾有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青少年族群更從中獲得樂趣、建立與維持友誼、探索自我及分享興趣,至今社群媒體已成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但部分青少年卻因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而衍生出諸多的問題。

青少年對社群媒體的依賴,父母禁止不了,更擔心過度使用對身心的負面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11%的青少年出現有問題社群媒體行為的跡象,對遭受負面批評出現,有難以控制的負面後果,且女孩有13%出現問題性社群媒體使用比例,高於男孩的9%。

多項研究指出,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可能助長心理健康危機,諸如與現實脫節、孤獨感上升、同理心降低、自殺傾向加劇、社交焦慮增加、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ADHD)。

自由與管制之間 如何守護下一代

然而,針對青少年暴力與社群媒體的關聯,英國青年議會(UK Youth Parliament)近期發表報告指出,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並不是解方。因為年齡限制容易被規避,青年在線上也能獲得資訊、建立連結;即使採取封鎖,只會讓問題轉入地下、更加難以掌握。這份報告來自14至19歲的青年組成的「青年選擇委員會」,他們認為與其封鎖使用權,不如真正針對平台責任與內容監管下手。

在自由與管制之間,如何守護下一代的心靈與價值?對於如何讓孩子適當使用網路,兒福聯盟提出四個原則:和孩子共同討論規則、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主動陪伴和關心孩子、建立孩子媒體識讀能力。

為了讓孩子建立自律的網路使用習慣,兒盟建議家長應該和孩子共同討論網路使用的原則,透過和孩子約定使用方式,可以讓孩子養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減少親子衝突的可能性。而且家長在孩子面前不應該過度使用手機或網路。特別是已經和孩子約定好不使用手機的時段(例如:吃飯時間、睡前30分鐘等),家長需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尊重「規則」,更養成適當的網路使用習慣。

家長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網路生活。在避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下,讓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網路生活和內心感受。家長應主動協助孩子建立媒體識讀能力,讓孩子建立思辨能力,不會隨意被網路誤導,不輕信網路交友的不當要求,不將個人隱私暴露於風險之中。

相關新聞:「按讚」還是「刪除」? 從社群媒體氾濫到管控選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