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面對青少年沉迷網路問題,各國紛紛祭出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禁令,當青春上線,如何讓數位原住民不成為數位災民?
校園之愛學生志工運動聯盟協會總幹事林世平牧師受訪時表示,單純的禁令或立法效果不彰,主要作用只能安撫大人和社會的焦慮。他認為,要真正幫助青少年,大人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採取更積極、更費心的策略,將數位工具(例如手機和AI)從「禍害」轉變為有效的學習幫手。
他以數學教學為例,示範如何設計互動性高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忙於使用手機上的AI程式來出題、解題和組隊競賽,從而提升學習動力並積極地使用科技工具,而不是被動地禁止。最終,解決之道在於大人,包括老師和家長應該重新思考如何陪伴和教導孩子正確使用工具,而非僅依賴法規限制。

禁令只是讓大人暫時安心
常關心青少年的林牧師也以實際經驗為例指出,其實這個世代的青少年,大概很難完全採用禁令來幫助他們。如果政府採取禁令,重要是讓其他人安心,消弭一些負面聲音,其實頒布這些法令之後,並沒有真正幫助解決青少年過度使用的現象,他們可能從其他地下管道使用。
林牧師表示,要幫助青少年從社群媒體陷阱中走出來,不只是告訴青少年,這段上課時間,只能好好上課,不可以滑手機跟人聊天、玩遊戲。他說,通常青少年基本上都知道,在某些時間不應該使用手機。例如在課堂上、面對老師或其他人時,或是在教會聚會、團契中,輔導或牧者往往是一兩個人面對一大群青少年,其實也難以確認青少年當下使用手機是否合理,只知道這個時間點是聽講道或聚會的時間,用手機似乎有點不恰當。
林牧師指出,如果規範這段時間不准使用手機,或是統一管理手機,不近情理,他反而覺得,大人應該要「更勤勞一點」,更多思考「我今天所講的信息、聚會的內容,是否夠吸引人?」能不能讓聚會更豐富,讓聽眾「忙」到沒時間滑手機?例如面對青少年時,不只是講道,需要有更多互動。只要他站起來活動、用雙手參與,就沒辦法滑手機了。老師也一樣,能不能設計課程,讓學生忙到沒空滑手機?
他表示,很多大人覺得青少年手機「百害而無一利」,可不可以把那個「一利」發揮到極致?例如現在大家都在說:「不學AI,以後會被AI取代。」那為什麼不能由老師教學生如何使用AI呢?

與其禁用手機不如積極教導善用
他說,在課堂上可以有兩種策略:第一種是禁止學生使用手機,老師會覺得課堂上都沒看到青少年使用手機,似乎很成功,但這只是「消極的」做法。
第二種是「積極的」方法:不禁止手機,而是引導學生用手機一起學習。
對於教育者的具體建議,他認為應該設計能引發學生參與的課程。例如:
老師示範幾題數學題後,請學生分組,用手機AI出題給其他組解答;每組競賽,看哪一組又快又準;最後一起討論錯題,給予小獎勵;回家後,學生可用手機出題自學,家長協助檢查答案。如此一來,手機不再是誘惑,而是學習與親子互動的橋梁。
林牧師指出,孩子學會善用AI,家長也能參與監督與學習。這樣的學習既有效率,又能培養正確的使用習慣。真正解決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和AI的負面影響,主要在於教育。他說,手機與AI都是中性的工具,關鍵在於大人如何引導。老師、家長若願意多花心思設計課程與互動,就能讓孩子學會正確使用科技。這樣的教育成效,會比任何禁令都來得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