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汪純怡/編譯】美國愈來愈多學校規定課堂上禁用手機,根據美國《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統計,至少有32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公立學區限制或完全禁止在校使用手機。有老師直指,班上每個學生因而都能在課堂上記筆記、完成作業、互相交流,孩子們如此投入學業,這是任教多年沒有看到過的。
從去年秋季以來,美國就有許多州對公立學校採取手機規範措施,更有許多州是以立法方式限制或禁止學生在上課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威斯康辛州眾議員吉欽斯(Joel Kitchens)對《CBN》新聞說,提出立法並不是因為學校不願意做,而是為了支持學校;因為禁用手機過去難以執行常是因為家長投訴,經過立法程序後,學校就能以守法為由面對家長的抗議。

州立法或行政命令 助學校管制手機
根據《教育週刊》統計及《ABC》新聞調查,已有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華盛頓特區、加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紐約州、德州、維吉尼亞州以及華盛頓特區等二十多個州,全面禁止學生在教學日使用手機或平板,從上課到下課鐘響期間,包括午餐、休息和課間,都不能使用;但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除外。另外有十餘州建議各學區自行決定,17個州則尚未有州層級的規範。
洛杉磯聯合學區去年夏天由學區委員會投票擴大手機禁令範圍,連智慧型手表與耳機都禁止使用;不久後,加州就通過《無手機校園法案》,要求學校禁止或限制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智慧型手機,所有公立學區及特許學校必須在2026年7月前制定相關規範;德州也立法規定,禁止學生在校期間使用個人通訊設備,學校或限制學生攜帶電子設備進入校園,或是在校內提供存放場所。
維吉尼亞海灘公立學校董事凱瑟琳.布朗(Kathleen Brown)表示,希望學生把手機關機並放在安全的地方,高中生可以放在自己的書包裡。總之,手機要關機,不要使用也不要開震動,不要傳送任何會使學生分散注意力的信息。
近半數青少年都自覺社群有負面影響
今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一項針對美國13到17歲青少年及其家長進行的調查,96%的青少年每天都上網,近一半的青少年表示幾乎一直都在網上;約有一半的青少年受訪者表示每天都會查看社群媒體Instagram或Snapchat。
調查中也發現,其實近一半(48%)的青少年自己都覺得,這些社群媒體對於他們這個年齡層的影響大多是負面的。受訪女孩們比起男孩,更認為社群媒體損害了她們的心理健康(25%對14%)、自信心(20%對10%)或睡眠(50%對40%)。
有45%的青少年承認,的確在社群媒體上花了太多時間;不過,大多數青少年還是覺得,社群媒體是建立友誼(74%)和發揮創造力的平台(63%)。
去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發表了一項針對美國4,200多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近四年內,31.3%的青少年對「社群媒體」的成癮使用增加,24.6%的青少年對「手機」的成癮使用呈上升趨勢。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及盯著螢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已經獲得人們普遍關注。
初期不適應 家長擔憂緊急聯繫
上課期間限制手機使用,剛開始有的學生感到焦躁不安,洛杉磯威尼斯高中的數學老師傑西卡.昆德爾(Jessica Quinde)就準備壓力球及指尖陀螺之類的小玩意兒幫助學生調適壓力。
有些家長也擔心,孩子沒有手機,萬一發生緊急狀況怎麼辦,但非營利媒體監督組織「家長電視和媒體委員會」(Parents Television and Media Council)發言人梅麗莎.亨森(Melissa Henson)引用專家的建議指出,如果在緊急狀況下,媽媽打電話給孩子,或者不幸發生校園槍擊事件時,孩子可能會去安撫電話那頭焦慮的媽媽,而不是聽從現場掌握完整、準確資訊的救援人員指示,媽媽也可能會從外面聽到錯誤的消息。此時手機聯繫反而不見得對處理緊急狀況有所助益。
堪薩斯州教育廳長沃森(Watson)表示,任何校園意外都是悲劇,但根據他與執法部門的討論,並沒有證據顯示擁有手機對緊急情況會有幫助。而如德州許多學區,則建議家長,如果需要在上課時間聯繫孩子,就直接致電學校辦公室。
學習力提升 不良行為減少
密西根大學公共傳播與文化研究副教授瑪格麗特.莫瑞(Margaret Murray)為文指出,初步研究發現,禁令生效後,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所提升;州層級的禁令避免了可能引發激烈爭論的局面。多數成年人贊成在課堂上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仍有24%的人希望能夠隨時聯繫孩子或是由家長來設定界線。
有的學校表示,學生在適應了這項改變後,也喜歡這種禁令。自從限制手機使用,許多教師反映,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課堂參與度更高,甚至不良行為、校園霸凌現象也逐漸減少了。一位教書已21年的老師在TikTok發文說,從來沒有看過孩子們這麼投入學業;還有的高中圖書館借閱量增加50%。
許多良好回應都指出,限制使用手機為學生創造更健康、更專注的學習環境,讓學校、家長及立法者都感到欣慰。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 ABC News, CBN, Fox26, Christian Post, Milwaukee Independent, Pew Rese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