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青少年被稱為數位原住民,任何零碎時間都可能立即投入虛擬社群網路。校園福音團契張予晅傳道受訪時提醒,青少年具備基礎的法律知識以自我保護至關重要,否則過去認為的「開玩笑」行為,在網路傳播下可能導致觸犯法律並承擔刑責代價。
她也提到,許多青少年傾向於向AI尋求幫助或傾訴焦慮,這反映出他們身邊缺乏足夠信任且能深入互動的成人或同儕。因此,相較於一味禁止,成人更應透過一起討論和引導,幫助青少年處理虛擬世界中的省思、人際關係及資訊真假問題,促使青少年在真實社交中獲得成長與獨立。
張傳道表示,社群網路不是真的禁止就可以禁止。在台灣還沒有針對青少年使用社群網路禁令之前,必須要有基本的法律知識,包括:勿散布謠言,避免拍攝、持有或傳送私密影像,還要避免自己影像及個資外流,要趕緊報警等。譬如,日前高中生因好玩發放颱風假新聞,只為一時好玩卻觸法;或是為了看同學笑話,把同學私照傳到班上的群組,這些都涉及違法。

她說,用禁止的方式就讓青少年不接觸到社群媒體,但要讓青少年知道法治的觀念,保護自己避免觸法,走在安全的路上。就像從小教導孩子遇到紅燈要止步,否則要付出相對的代價。青從小接觸數位媒體的他們,在網路環境中是非常自在,也因此容易以為在社群裡都是安全的。常常因為他們視在社群裡交到的朋友也等同真實的朋友,然後透過更多訊息交換以為是深化關係,以至於明明仍是網路虛擬的世界,無法驗證真實,不知不覺中過度揭露,因此必須留意。
她指出,青少年在社群網路上尋求的,其實仍是「關係」──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若以負面眼光看待他們使用社群網路,就如同過去大人責備小孩看電視一樣;過度的限制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讓孩子更疏離。她建議,家長應與孩子一同學習、討論媒體內容,陪伴他們認識社群世界,從而培養多元視角與媒體素養。如此一來,孩子便能以更開放、健康的態度使用社群,而非偷偷摸摸地瀏覽。
大人更多參與青少年使用媒體
她進一步提醒,手機雖屬於個人隱私,但青少年常以為「自己在選擇要看什麼」;實際上,在演算法與大數據主導的媒體環境中,是媒體在選擇──不斷推送觀眾「想看」的內容,使人不知不覺被特定觀點或意識形態所引導。
她表示,與其一味禁止,不如先與孩子一起討論他們所接觸的媒體內容。張傳道指出,家長或老師應該讓青少年明白:「我們可以一起聊聊、討論你最近在看哪些媒體內容或網路訊息。」
家長若能留意孩子經常瀏覽的資訊類型,主動與他們對話、傾聽與提問:「你最近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嗎?」就能幫助孩子更健康地面對媒體世界。
她強調,如果大人總以「社群媒體都是不好的」態度看待,孩子可能會以為只要接觸網路或使用社群就是在「做壞事」,反而更不敢開口分享,其實更具危險性。
她進一步指出,青少年甚至傾向向AI傾訴焦慮,反映出他們更缺乏真實互動與信任關係,因此「封鎖」不是解方,「陪伴」才是根本。
在活動中引導好好談彼此接住
她說,同儕之間若能彼此引導、傾聽與回應,那種能「好好說話」的對話其實非常重要。她舉例,在帶領小團體時,有時會開玩笑地問:「你問AI時,AI是怎麼回答讓你覺得舒服?那你自己平常又是怎麼回答別人的呢?」這樣的練習,其實就是在培養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
她進一步指出,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人們習慣即時反應、快速處理,卻少了時間去沉澱與消化。但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來吸收資訊、理解他人、也需要學會尊重與接納。這些能力並非透過螢幕或文字就能獲得,而是必須在真實的群體互動中,慢慢經歷與培養出來的。
張傳道也表示,現在學校都有媒體素養課程,孩子會受到許多來自網路、社群媒體以及各種形式的溝通和科技的外在刺激,因應孩子成長型態,學校也加強推動SEL(社會情緒學習),強調情緒覺察與表達,幫助他們有更健康的態度面對各層面的社交互動。因為孩子不需要「告訴他們這東西怎麼用」,他們自己就會用了,重點是「一起討論」這些媒體帶來的問題與影響。這些媒體不是只有缺點,也有優點,當青少年說「我覺得跟AI講話比較舒服」的時候,就可以問:「那你平常也會像AI一樣去支持別人嗎?」若青少年答說「不會啊」,就會自己發現——原來他們也喜歡被溫柔對待。
但最後還是要回到關係——「你要建立的是真實的關係,還是虛擬的關係?AI再怎麼樣都不是真實的人。」這些認知都需要透過互動與對話,由老師或家長去引導。
多認識青少年次文化溝通規則
在社群媒體中,青少年有自己一套次文化與溝通規則。譬如以前會覺得「不讀不回」沒禮貌,現在學生反而覺得「秒讀」有壓力,認為「你秒讀代表你太關注我了」,或是學生不太接電話,認為「要講話」比「傳訊息」更有壓力。所以要了解青少年的心態,對他們來說,這些界線就是一種真實的人際語言。
她認為,對於社群媒體的引導,關鍵還是在於「陪他聊」——聊他最近看了什麼、在哪個平台上花時間、為什麼喜歡那個社群。不要急著說「那個不好」,而是去了解青少年在上面獲得的快樂與遇到的問題。透過理解,再一起討論,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是可以被開放討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