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在數位的時代,兒少的手機與網路社群使用行為,是家長和師長關切的議題。世界各國陸續宣布針對兒少的手機禁令,台灣教育部原訂9月份全面實施高中以下學生進入校園後,上學期間手機需集中管理,但也已經暫緩實施,仍以各校現行規定辦理;但這也反映出,兒少手機及社群媒體的使用,已是數位時代的全球議題。
兒童福利聯盟(兒盟)今年公布的《2025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報告》則顯示,台灣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兒少,在有限的休閒時間中,大都處於靜態模式上網、遊戲或看影片,分別有79.6%的國小生和83.3%國中生是觀賞網路影片,79.6%的國小生和76.6%的國中生是玩遊戲。

兒少依賴社群媒體產生焦慮
這份調查報告發現,兒少常追蹤的「網紅」(YouTuber),前幾名多與遊戲相關,國中生比國小生更依賴社群媒體,38%需長時間使用才滿足,即使無特別需求,仍有超過半數的國中生(51.9%)和四成以上(40.2%)的國小生忍不住滑手機,每5位國中生就有1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感到煩躁,影響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兒盟提醒,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不僅無法放鬆,還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父母與師長不可不慎。
社團法人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理事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老師受訪時表示,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雖然讓人際溝通看似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卻讓人與人溝通的鴻溝拉深,陷入了網路不斷線,內心卻越來越空虛與孤立的「虛擬孤獨」。而在ChatGPT出現並且普及之後,原本就對自己缺乏自信且有虛擬孤獨的兒少,便更傾向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尋求自我價值和讚賞,刻意逃避面對「真實我」。
以兒盟抽樣調查的五年級到九年級這個年齡區間,正是兒少進入青春期,尋求自我實現和他人(父母、同儕與師長)肯定的時期,而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很容易就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受到「網紅」在刻意美化和包裝後所傳遞的價值觀影響,而在現實世界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孩子,很容易就會產生「按讚焦慮」和「網路身分焦慮」。
莫茲婷說,隨著AI科技的發達,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兒少,未來與虛擬AI人物聊天與互動,可能取代真實人際互動,造成新的依附與孤立現象,若是碰到有心人士使用AI深偽技術從事不法行為,可能造成財物損失,甚至是性影像外流或性霸凌。她常鼓勵父母和教會傳道人,當發現自己的兒女和教會兒少有迷「網」的行為時,不要急著責怪孩子。孩子會逃避面對真實環境中的自己,去虛擬的網路中找慰藉和認同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問題已經發生,就要親子一起靜下心來面對和尋求解決。
莫茲婷說,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人的價值不在於在他人眼中的評價,而是上帝的愛與揀選;要鼓勵兒少把焦點從「被世界和他人認可」,轉向尋求「得到上帝接納」,幫助兒少整合真實世界的我與虛擬社群中的我之間的差異,釐清「什麼是我在意願意付代價去追求的?」並且鼓勵他們「你在上帝眼中是被愛的,不需偽裝」,因為神就是按著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帝創造時就賦予的獨特價值,不需要去跟他人比較,每個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且尊貴的。

按讚數是尋求自我認同指標
莫茲婷鼓勵家有兒少的家長和牧養兒少的傳道人,「按讚焦慮」、「網路身分焦慮」和「虛擬孤獨」反映的都是孩子對尋求自我和他人認同的渴求。相較於在現實世界要得到成就感和認同,絕大多數兒少都必須經過很多努力和付上相當的代價,而網路社群的平台,則可以打造理想中的自我人設,容易贏得網友的認同,貼文和修圖美化過照片(影像)的按讚數,是兒少自我肯定和認同的重要指標。
莫茲婷建議,這時候父母和教會輔導,要不帶指責,主動去了解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遇到了什麼瓶頸?並且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感到「空缺」的部分。如果孩子渴望得到同儕和師長的讚美與肯定,卻不可得的時候,家長和輔導要引導孩子去檢視和探索,哪些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哪些是他人的問題?哪些是環境的問題?重要的是,大人要引導兒少去分辨「想要」和「我是」之間的落差,畢竟不同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會讓孩子有不同的樣貌和發展,鼓勵孩子「看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一直去在意自己所沒有的」。
莫茲婷說,很多在現實環境中常感到挫折的兒少,會去社群媒體尋求慰藉,在心理學上,那是一種「快速獲得補償」的心理作用,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在,孩子上傳一張經過修圖的照片,贏得的按讚數,能讓這個孩子想要藉著外在形象(外貌)贏得讚美的想望快速被滿足。
兒少網路使用 父母須陪伴
從兒少使用網路行為的研究,兒少會把按讚數和瀏覽貼文的網路流量,當成自己的網路聲量和影響力,因為很多他們所追蹤的網紅,網路流量就是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像有電玩網紅還因此能夠出書,連小學生都會央求爸媽買給他們看,網紅對現今兒少的影響力,絕對遠超過爸媽們的認知和想像。
在關輔兒少網路和手機使用過度的實務經驗中,莫茲婷說,無論是家長去尋求牧師還是心理諮商所的輔導,還是去參加教會和坊間舉辦的親職講座,最終都是要回歸到「親子願意好好坐下來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她建議父母陪伴孩子增加數位素養和自律能力,會比什麼年齡時可以給孩子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更得優先看重,因為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會決定這個孩子在使用網路時,如何去分辨界線和人我的分際,不會逾越該有的界線和分寸,而這也是在網路時代裡,最需要學習的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