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一場從老教堂開始的環境再造 廖昶安、周承逸連結閒置資源 讓信仰成為永續的行動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賴秋薰 追蹤
好地方協會拜訪天主教台南教區。(受訪者提供)、周承逸弟兄。(左圓圖/受訪者提供)、廖昶安。(右圓圖/受訪者提供)

【特約記者賴秋薰/採訪報導】澎湖的風鹹鹹的,吹過荒廢多年的天主教堂,木窗斑駁、院裡雜草叢生,就在當地已習慣、也沒人知道該怎麼處理的時候,好地方協會的理事長廖昶安與秘書長周承逸,踏入這片寧靜的院落,故事開始改變。

一群來自建築、設計與教育領域的年輕基督徒,組成了「好地方協會」,以信仰為起點,翻轉人們對「閒置空間」的想像。他們相信,空間不只是建築,更承載著信仰與關係。當教會願意開放、共享、再生,就能重新成為祝福社區的力量。

廖昶安。(受訪者提供)

以信仰為起點的空間翻轉

廖昶安說,他受到呼召將「好地方協會」定位自己為「資源連結者」,串聯教會、企業與地方社群,推動「空間共享、資源共享、平台共享」,協助教會從「封閉的禮拜堂」轉型為「社區的祝福中心」。

「在新北淡水的淡江教會改造案中,協會參與AI空間計畫時,發現大量仍堪用的燈具與家具原定丟棄。」廖昶安回憶,當團隊站在堆滿設備的角落,突然覺得:如果這些還能用,丟掉是不是太可惜?於是,他們提出「整修再利用」的建議,將拆下的物件重新整修、上漆、再利用,不僅節省經費,更減少大量建材浪費。淡江教會後來更將部分設備捐給有需要的單位,實踐了「白白得來,也白白給人」的精神。

另一個案例是救世傳播協會的「環球廳」改造。這座位於台北的老禮堂,曾是福音節目與音樂會的場地,但隨時代變遷逐漸老舊,因此協會提出「新世代媒體中心」構想,從2025年起至2027年分四階段整修,規劃錄音室、展演區與共享辦公空間。「我們不是要蓋漂亮的建築,而是讓空間回應時代與使命。」團隊一致認為未來環球廳將成為青年團體、內容創作者與教會志工共同使用的空間,在城市裡重新點燃信仰與文化的火花。

從閒置到再生是一場信仰工程

近年來,好地方協會的足跡延伸至澎湖。那裡有許多因人口外移而閒置三、四十年的天主教堂與教產。協會採取「最小改造」策略,不打掉重建,而是修復、整理、再利用。

周承逸出身自金融業,他強調協會不追求大興土木,而是讓土地與建築再度服事人群。他認為,永續的第一步,不是蓋新建築,而是「讓還能用的空間繼續服事人」。這樣的理念,讓信仰落實在實際行動裡——從修復一扇窗、一盞燈開始,延伸成整個社區的更新。協會也積極建立「示範點」,以具體案例帶動更多地方的改變,包含預建建築事業群、菁英文教基金會、好果子俱樂部、野點子俱樂部(牧恆教育)、「給好文創」等單位共同合作,從單一行動走向團隊聯合。

周承逸弟兄。(受訪者提供)

永續是信仰的延伸

「不只是要呼應社會潮流,而是回到聖經中上帝給人的使命。」廖昶安強調。對他而言,教會開放空間、減少浪費,本身就是在實踐「治理受造界」的信仰行動。

周承逸補充:「基督徒在信仰中領受許多教導,但若缺乏實踐,就失去了力量。建築不只是物質結構,更是信仰的延伸。」因此,他們在每個改造案中,都思考「空間如何承載愛與使命」。有時,一個簡單的油漆動作,就能讓原本冰冷的牆壁重新散發溫度,而永續不只是碳排的數字,而是讓上帝所賜的資源被看見、被珍惜、被延續。堅持著這樣的信念,讓協會籌建的每一次改造,都不僅是建築工程,更是一場信仰的工程。

讓信仰落地   從建築到生命的重生

在受訪現場,兩位弟兄展示在各地推動的案例簡報,從都市到離島、從禮拜堂到幼兒園,每個場域都見證了「從閒置到再生」的
轉變,他們表示,永續不是環保的口號,而是愛鄰舍的具體實踐,而當信仰沒有落地,就只是教義;但把教堂打開、把垃圾變資源,
就是在讓福音走進地方生活。

如今,從北部到離島,越來越多教會願意重新思考「空間的使命」——不再只是週日禮拜的場所,而是服務社區、陪伴居民、連結資源,在高喊永續的聲浪席捲全球的此時,好地方協會亦以修復、整理、再利用的方式,在土地與人之間重建關係,期望證明:永續,
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信仰的實踐,是讓上帝的愛在世界中繼續流動的方式。

相關新聞:COP30:救贖與創造的和好 ─信仰社群面對氣候臨界點的呼召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