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地球也會超載?2025年「地球超載日」落在7月24日,比去年(2024年)更提前一週,與1971年的12月25日相較,更提前了近5個月。地球超載日的日期,代表人類在當天就耗盡該年度地球所能生產的自然資源,接下來將會以透支的方式消耗,不斷提前的地球超載日,代表著生態赤字不斷累積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和衝擊。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台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兼任副教授楊振甫博士,2021年時發起了「地球解方Earth Solutions」永續行動倡議平台,去年地球解方與企業、學界共同推出台灣首本《永續教科書──永續教育行動評選》,打造產學共育平台,深化永續教育根基。今年地球解方的年度主題是以「ACTION 365」,強調永續實踐不限於特定時點,而是一年365天持續前行的行動,每年於世界地球日舉辦的年會,匯聚政府部門、企業、學研機構與公民團體,推動資源整合與永續轉型,把永續根植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青年世代楊振甫的永續行動
楊振甫說,「淨零」、「循環」和「永續」的相關議題愈來愈受看重,愈來愈多的企業也設立「永續長」的高階職務,來負責企業的ESG管理(E代表「環境」、S代表「社會」、G代表「治理」);在跟企業領袖和公部門的領導者互動和對話的過程中,大家都體認「永續」不能單打獨鬥,而要在跨域媒合的平台,強化和加速不同的社會創新的行動,因此後來就有了「地球解方Earth Solutions」平台,找到夥伴集結跨界的資源和力量來達成永續,創造實質性的改變和結構性的翻轉。
楊振甫說,要推動永續,要從教育開始向下扎根。舉例來說,今年入選《永續教科書》「2025永續教科書SELECT」標章的台南市虎山實小,就是以守護環境大會師為主題,以學生為主角,帶著孩子關注動物生存權利與棲地保育現況,結合學校跨領域教學,以環保藝術創作出發,融入環境教育議題,以友善環境的具體行動培養孩子們的環境素養及未來生活的能力。

永續教育從學校開始扎根
他指出,在永續議題的教育培育和行動實踐上,還是要回到教育現場,而且從小扎根很重要。孩子是未來的關鍵人才,而「具備永續思維」是當前企業關注的核心素養之一,而企業的永續實踐經驗,可為學校和學生提供最佳示範。
台灣目前有3600多所學校,若都有年度的永續教學與行動,像老師可以帶著孩子到學校旁的便利商店列印出學習單,認識在生活中6-8種永續循環的商品,這樣會讓孩子們體會到「大人所談的永續,不會都只在書本裡」,而是可以成為有永續責任的消費者,去認識和購買用永續精神設計的
商品和服務,學生、老師和家長在生活中共同為環境永續效力,這就是永續教育。
愈來愈多的企業設有永續長,那麼教會也可以考慮設置推動永續的部門和牧職嗎?楊振甫說,從時代和全球氣候的變遷,他相信「永續」會成為組織和個人的DNA,企業設有永續長代表組織對永續的重視,他建議教會也要思考未來教勢長期的發展永續的趨勢和目標,依照各自發展的考量和資源,去評估設置專職或是兼任的永續部門和專業人力。
由社會企業來發動跨領域的永續行動倡議平台,楊振甫說,都是從禱告而來的跨越信心
行動。當一群有共同看見的人和組織,就能不斷號召更多人來回應永續行動,為社會和地球盡一份心力。
楊振甫說,地球解方的平台精神很多都是出於聖經的教導,他的領受是承接從造物主從
創世記就賜下的好管家職分,靠著上帝的託付和幫助,去好好管理萬物,也在面對很多突如其來,包括氣候及環境帶來的永續挑戰時,可以相信「萬事互相效力」的應許,且更謙遜地去面對人的能力有限,但要相信神的安排並會按著祂的時間,興起一群為永續效力的夥伴,包括基督徒及非信徒,一同為守護上帝所創造的地球去做對的事情。這個感動和動力,他的體會是來自於主的話語和聖經的
教導,讓他跨越信心的約旦河。

氣候變遷時代關懷氣候難民
談到對這次在巴西舉行的COP30氣候峰會的觀察和期許,楊振甫說,COP30最大的挑戰就是各國之間各有利益的盤算與考量,像是島國和貧窮國家,現在所遇到的氣候變遷帶來的致災衝擊,包括海平面上升的生存威脅,這些受災嚴重的國家,其實都不是碳排量前段班的。
COP30要去面對的是,長期那些在經濟開發中獲益的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可以挹注更大筆的資金去幫助那些面臨極端氣候威脅的經濟弱勢國家,並且在永續和低碳為前提的經濟活動中,找到持續前進的方向和做法,這樣可以讓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和弱勢氣候難民可以在永續和經濟的平衡發展上得到關顧。
地球超載日的日期的逐年提前,這對地球的永續是很大的警訊,示警人們持續在預支未來的自然資源。教會要思考,當地球上的資源不斷地被超限使用時,我們怎麼扮演好管家的角色,因為地球的不永續都跟人的慾望和貪婪相關,教會和基督徒要帶頭感謝和珍惜上帝每一天的供應,也節制資源的耗竭,帶頭成為環境的好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