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我們有資格成為上帝管家嗎? 生態神學教授楊順從:氣候危機提醒人類回到敬畏、謙卑與受造次序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楊順從教授(左四)帶同學到二仁溪出海口淨灘。(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在極端氣候衝擊日益嚴峻的當下,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在將於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對於這場牽動人類與地球未來命運的會議,具有環境工程專業背景、專攻生態神學的台南神學院楊順從教授接受專訪時,以歷史視角和迫切的現實案例發出呼籲:氣候問題,是全球不論任何宗教、社會群體都必須共同關心的普世議題。

「我們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的上主,祂所創造的一切,包括地球,在祂眼中都是美好的。」楊教授引用創世記的觀點指出,人類被賦予「受造界管家角色」,然而「我們是非常不稱職的管家,甚至是糟糕的管家。我們真的有資格成為管家嗎?」

30年來減碳協定沒減緩 源自人的私利

楊教授回顧,早在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首度召開的地球高峰會上,各國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BD)。這項公約確立了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以及公平分享遺傳資源惠益的三大目標,是全球重要的環境保護公約之一。1995年,第一次COP會議在德國柏林舉行,該會議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的規定而召開,目的是評估全球氣候變遷的進展並制定應對措施。回顧30年來,儘管國際社會有減碳協定,但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在創新高,導致全球暖化非但沒有減緩,反而呈現加速的趨勢。

楊教授認為,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濫用、自私自利的佔有,以及對上帝「美好」創造的破壞,已經嚴重違背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美好旨意。

在COP會議屢屢面對的政治角力,楊教授特別提到,地球資源分配不均,有的國家或企業將氣候行動視為一場「生意」。然而若地球受苦,生意也將無從談起。譬如在COP29會議上,富裕國家承諾到了2035年,每年援助金額將增加到3,000億美元。然而,這些承諾的兌現進度常常延遲,且實際援助金額仍遠低於所需。部分氣候融資以貸款形式提供,導致貧窮國家陷入債務循環。援助資金有時被用於有利商業的交通或能源項目,而非真正落實於當地社區的調適需求。先進國家的繁榮,往往建立在掠奪這些提供資源國家的基礎之上。先進國家應本著互相幫助、分享資源的原則,協助這些受氣候變遷衝擊最深的弱勢群體。

上帝資源讓我們生命豐盛非自私擁有

「上帝賜予的資源是有限的,其目的是幫助我們的生命更豐盛,而不是成為我們自私的擁有權。耶穌基督的精神核心便是分享。」楊教授認為,教會與宗教團體應成為政府和民間的橋梁,積極解決資源分配與公益問題,將上帝的國度理念帶給貧困受苦者,這才是真正體現信仰價值的行動。

楊教授也以近年來台灣和菲律賓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說明氣候災難已不再是遙遠的預言,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他提到,在台灣,颱風愈來愈多,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強度越來越大,而且台灣各地極端降雨不斷刷新紀錄:

他說,鳳凰颱風發威,宜蘭豪雨創下24小時超過1000毫米的驚人紀錄,相當於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約2500毫米)的近一半。這類現象在過去被認為只可能發生在山區,如今卻在都市外圍發生,顯示出極端氣候的極度不穩定。

暖化加劇颱風颶風會更頻繁強度更大

楊教授也以花蓮光復鄉最近發生嚴重淹水為例,災情慘重到「一樓不見了」;鳳凰風災又重創花蓮萬榮鄉地利村等鄉鎮。過去,這類土石流或嚴重淹水多半發生在原住民部落的山區,但現在平原地帶也開始面臨同樣的威脅。他也警告,隨著暖化加劇,熱帶氣旋(如颱風和颶風)將會越來越頻繁,強度也將越來越大。

他更以2013年海燕颱風和今年鳳凰颱風侵襲菲律賓為例,當地陷入大洪水之中的景象令人同情。這些都強烈警告著人類:氣候變遷的代價,正在以生命和家園的摧毀,血淋淋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科技能解決暖化問題嗎?」楊教授指出,許多人寄望於科技手段來控制升溫挑戰,但他對此表達了審慎保留態度,認為這是一種「幻想」。他說,科技固然可以作為輔助工具,與信仰形成互補,但絕不能是萬靈丹。若科技的發展仍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資源」,例如透過高科技手段開採稀有金屬(稀土),這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環境破壞與污染。

「如果地球不健康,講什麼科技都沒有用。」楊教授強調,科技的追求不應以犧牲生態健康為代價。他提醒,受苦的不是只有人類,整個生態系統也在受苦。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觀念:人是依賴自然存在的「寄居者」,而非地球的擁有者。人類應當謙卑,因為大自然的存在遠比人類的歷史更長。

從參與上帝創造視角 微小行動做起

面對龐大而複雜的氣候問題,楊教授呼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微小、具體的行動做起,以「參與上帝的創造」的視角來改變。他說,在「由奢入儉難」的資本主義消費模式下,要降低生活水準確實困難。但他認為,重點在於「珍惜」資源、簡化生活,重新檢視生命。

我們是否將豐富的物質,等同於生活的品質?楊教授反思,現代人追求的少鹽、少油、少人工添加的飲食,其實就是人類最早、最自然的飲食方式。這顯示出人類的矛盾性,而信仰的價值在於引導我們檢視,何謂真正的「豐盛的生命」。

楊教授說,每個人都可以從減少浪費和污染做起。他以隨處可見的塑膠污染為例,強調少用塑膠袋,重複使用容器,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小小的作為」。

楊教授也提醒,氣候行動不只是政治家在COP會議桌上簽署的協議,更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珍惜與分享的信仰實踐。

相關新聞:COP30:救贖與創造的和好 ─信仰社群面對氣候臨界點的呼召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