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好牧人

【禱嶼專欄2】在禱嶼深處尋覓神聖的內室

檢舉
劉幸枝 劉幸枝 追蹤

◎劉幸枝(華神推廣教育處處長)

當我們終於「上岸」,踏上這座陌生的島嶼,每一步都像是小心翼翼的探險。樹林深處的幽徑、嶙峋岩石間的縫隙、以及潺潺溪流旁的祕境,似乎都隱藏著等待被發現的祕密。這座島嶼的每一處角落,都在無聲地提醒我們:真正的探索,從來不只在於眼前的風景,更是向內的靈魂旅程。

於是,這場「島內探險」成為我們進入「禱嶼」深處的象徵──我們在靜默中尋覓,如同探索未知地形般,一步步深入禱告的空間。每一個被發現的樹洞,每一片映照著陽光的湖面,都如同神與我們相遇的契機。透過踏實地行走、細心地觀察,我們逐漸學會在祈禱中安住,讓心靈也能在這片屬靈的島嶼上停泊、甚至探索更深。

耶穌教導超越表象的禱告
耶穌身處的猶太社群,擁有濃厚且根深蒂固的宗教背景。當時的聽眾早已建立起一套嚴謹的禱告制度:每日固定三次的祈禱、晨昏誦讀「示瑪」、在會堂中公開祈禱,並虔誠地佩戴經文匣、披上帶有穗子的禱告披肩。這些原本是敬虔的操練,卻在某些人手中,逐漸演變為流於形式的宗教表演。

耶穌所針對的,正是那些將禱告變為「表演」的人──特別是法利賽人和假冒為善的文士。他們刻意將披肩的穗子加長,以吸引眾人注意;更喜歡站在十字路口高聲禱告,博取旁人的眼光與讚許。這種外顯的虔誠,反而偏離了禱告的真諦。

於是,耶穌以清晰的指引,帶領我們探索禱告的真正方向:「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室,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察看的父。」(馬太福音六章6節)祂並非要求我們逃避人群或社會責任,而是引導我們與神建立最純粹的連結。在「內室」中,我們得以卸下所有外在的裝飾、面具與評價,只留下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掙扎與感恩。

「關上門」象徵著界限與專注。這就像探險者走進樹林深處,需要暫時隔絕外界的喧囂,才能仔細觀察周遭、留心每一個細微的跡象。在禱告中,我們同樣需要為自己劃出界線,暫時遠離塵世的干擾,全心全意地聆聽神的聲音。耶穌特別指出,禱告的核心不在於被他人看見,而在與神建立誠實而親密的連結。祂反對那種擺出虔誠姿態、為了顯露敬虔而設計的表演式禱告,並提醒門徒:「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一樣。」因為天父在暗中察看,祂看見我們最隱祕的需要,也必按祂那奇妙的旨意回應。

內室禱告如靈魂深處探險
今日的「內室」,不必拘泥於特定房間或實體空間。它可以是清晨的獨處時光、辦公桌旁的片刻靜默、散步時默想,甚至是心裡一個無人能及的安靜角落。重點在於,我們為自己與神保留一個專屬的空間,讓心靈得以停泊、重新整理,並在禱告中探索、學習、安住。

正如我們在島嶼上小心探尋每一條小徑,進入內室的禱告,亦是一場靈魂深處的探險。每次的靜默、傾心呼求,都可能成為我們發現神行動、智慧與平安的契機。禱嶼不只是象徵安息之地,更是我們靈性成長的沃土,邀請我們在內室中持續探索、停留與學習。

當我們在「禱嶼」上岸探險,走進內室的意象,其實也像是靈魂的潛水。表面上,大海的浪濤洶湧,時而能應付,時而又強烈到幾乎要把人吞沒,讓我們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在大浪十英尺之下,卻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平靜世界。正如《祈禱的探險》一書所提醒我們的:這深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邀請我們靜默下來,進入祈禱的空間。這無疑為我們的「禱」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想像。

耶穌所說的「進入內室,關上門」,正是這樣的邀請:讓我們從表層的喧囂與紛擾,潛入到深處的安寧。那裡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天父在暗中察看的地方。祂看見我們最深層的焦慮與渴望,也在寧靜中等候我們。

Photo by chris liu on Unsplash

恩典的記號將禱告融入生活
《祈禱的探險》這本書同時給了我們一些進入「內室」的「入門」方法。

第一,是在日常經驗中辨識造物主的臨在,並聆聽祂在靜默中的召喚。這提醒我們,神並非遙不可及,祂的同在遍布於生命的每一個細節。作者瑪格麗特‧席爾芙(Margaret Silf)提到:

一位在蔬果店工作的女士,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一週六天,回家後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對她而言,祈禱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然而有一次,她在整理葡萄時,突然想起耶穌的話語。那一串串葡萄觸動了她的心靈,她在那一刻獻上了祈禱。而在之後的日子裡,每當她看著葡萄,都再次感受到天主的臨在。

這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祈禱不只是從生活中抽離,而是穿透生活本身──在工作、家庭、日常的瑣碎中尋得片刻的「內室」。在眼光停駐的每一個瞬間,我們都能停下來,與神相遇。

第二是聚焦,以一個具體方式幫助我們進入祈禱的操練。例如,在日常空間裡預備一個「小小的內室」:在桌上點一盞燭光、擺放十字架,或者在車子、辦公桌、廚房的瓶子上,貼上一句提醒自己渴望神的小提示。它不一定是傳統的宗教符號,卻能成為我們與主之間獨有的默契,一個「恩典的記號」。

作者舉了一個動人的例子:有一年,女兒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是一個編織的小吊床,上面躺著絨毛玩具。旁人看來不過是普通玩具,但她卻把它掛在辦公桌旁的窗邊。每當焦慮襲來,她看見那吊床,便被提醒自己安穩在天主的愛裡,心也因此再次回到祈禱的中心。這樣的物件便成了她專屬的「內室」象徵。你是否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恩典記號」,作為祈禱的提醒呢?

這些故事讓我們明白,內室並非一定是四堵牆圍出的房間,而是心靈深處的一方小島,一處專屬於我們與神相遇的「禱嶼」。它可能是在海浪下十英尺的深處,可能在燭光閃爍的微光前,也可能在葡萄的一瞬凝視中。天父在暗中察看,卻也在我們日常最不起眼的角落中,以最真實、最親密的方式與我們同在,邀請我們持續這場屬靈的探險。

相關文章:

【禱嶼專欄】從島的想像進入「禱的想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11-15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禱嶼專欄2】在禱嶼深處尋覓神聖的內室
2025-11-15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創世記靈修】全能的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