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近五年是百年難遇的全球經濟震盪期 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剖析因應之道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2025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講員合影,左起為林榮恩董事、周學信教授、陳建信董事長、陸家珩博士、胡業民執行董事和佘日新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年來,全球在政治、經濟與貿易層面皆陷入劇烈震盪,從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到今年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關稅風暴,每一次震盪都成為財富重新分配與秩序再洗牌的契機。

在這個充滿「震盪」的時代,人們該如何站立得穩?又該如何分辨、聆聽——神是否正藉著這些震盪,對教會與信徒說話?

為了探討當前國際局勢與全球經濟劇烈動盪對教會與信徒的衝擊,以及面對經濟前景不明時的因應之道,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於11月15日在台北救恩堂舉行「2025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今年研討會以「震盪世代・因應之道」為主題,聚焦在震盪加劇的時代中,教會與基督徒如何理解情勢、回應挑戰。

陳建信董事長分享禧年研討會異象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暨永光化學董事長陳建信表示,基金會的創立宗旨,是以聖經與基督信仰為基礎,推廣經濟倫理教育,倡導簡樸生活與正確的財富觀。自 2001 年起,每年都會依照社會需求,邀請主內企業家、學者專家與神學院教師,舉辦「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從基督徒信仰視角提出建言。今年已是連續第 25 屆舉辦,盼望能在牧會現場成為牧長的助力,使教會能更全面地教導信徒建立健康的金錢觀與理財觀。

陳建信董事長分享。(圖/梁敬彥攝影)

陳董事長分享,今年之所以選定「震盪世代 因應之道」作為研討會主題,背後有一段小故事。當基金會董事們進行主題發想時,他高齡 91 歲的父親──永光化學創辦人陳定川長老,提出一個極具洞見的觀察:2025 年台灣教會與社會最深刻的共同感受,就是「動盪」與「不安」。

這句話引起眾董事強烈共鳴,認為最能反映現今台灣社會的處境,因此決定以此作為今年研討會的主題焦點。

陳董事長分享,《世界是平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曾形容,世局的動盪就像一場強烈的颶風──身在暴風圈的人們感受到巨大威脅,而颶風中心的「風眼」卻異常平靜。他引用這個比喻來勉勵身處政經震盪中的教會與信徒:縱然外在狂風巨浪不斷襲來,我們心中的確據、盼望與方向卻不會改變。

因為平靜風浪的主耶穌與我們同在,使我們能在巨變之中仍保持安穩,並在風暴過後開創新局。

曾任職中央信託局的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胡業民,以「聖經、震盪與財富轉移」專講。

胡業民表示,台北救恩堂是他的母會。五十多年前教堂落成時,是附近最高的建築,如今四周早已高樓林立。他提到,在1960年至2000 年間,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高達 168 倍,而上個世紀全球共經歷 15 次重大經濟波動。

然而,他認為,本世紀從 2020 年到 2025 年的這五年間,是百年難遇的全球經濟震盪期,而我們正身處其中。

胡業民執行董事分享聖經、震盪與財富轉移

胡業民指出,2020 年之前,台灣有長達 35 年的物價相對平穩。然而,自 COVID-19 全球疫情爆發後,供應鏈斷裂引發一連串震盪;接著 2022 年又爆發俄烏戰爭,2025 年更面臨川普政府掀起的關稅衝擊。近五年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震盪幾乎無縫接軌。

他提到,舊約聖經記載上帝在頒布十誡時,西乃山雷轟震動;《使徒行傳》中也記載信徒禱告時地大震動。震動,往往象徵神要對祂的百姓說話。

胡業民分享一則長輩的故事:早年有人要收購台灣高山的蘋果園,原本開價 800 萬,不料兩個月後因政府開放美國蘋果進口,價格腰斬僅剩 400 萬。這正是進出口政策改變所造成的市場震盪。

他強調,如今的國際局勢同樣如此,上帝也藉著刀劍、饑荒、瘟疫、關稅以及 AI 引發的震盪,向列國與萬民說話,提醒世人回轉省思。

胡業民指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只要時局出現震盪,財富勢必也會隨之轉移。他提到《列王記上》十九章 11–12 節,以利亞躲在山洞時,耶和華就在強烈的震動與環境變動中向他說話;《使徒行傳》四章 31 節也記載,信徒禱告時聚會的地方震動起來,顯明神藉著環境的變動向祂的百姓啟示。

他強調,震盪的奧祕在於:明白上帝更高的帶領與旨意,把震盪化為眷顧與祝福。

胡業民以約瑟的故事為例,上帝藉著埃及地七年豐年、七年荒年的經濟循環,震動全地的經濟體系;但在荒年的震盪中,約瑟建立起恩慈的制度,使埃及得以富足,也讓希伯來人因此大大興盛。

胡業民執行董事(圖/梁敬彥攝影)

他進一步以約伯為例說明。約伯在突如其來的巨大震盪中,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財富與產業;然而,他在患難中仍倚靠神、不喪膽。正如《約伯記》四十二章12節記載,當約伯的信心在試煉中被熬煉純淨後,神使他所得的祝福加倍恢復。

胡業民勉勵眾人,回顧台灣過去五十年的歷程,其實也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震盪中,仍然經歷神眷顧與保守的恩典。

胡業民指出,1971 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又歷經中美斷交與石油危機;然而,台灣也在震盪中迎來新的轉折。1980 年起,國內開始生產資訊產品並大量外銷,隨後台積電成立,奠定科技產業的關鍵基礎。到公元 2000 年,台灣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資訊產品出口國。

2001 年台灣加入 WTO,使產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從 1980 年到 2020 年之間,台灣不僅鮮少通膨、能源供應穩定,人民也享有自由出國觀光的生活品質。胡業民強調,這些都是上帝眷顧台灣的印記。

他表示,神允許震動臨到,是為了恢復祂所設立的經濟秩序,使國家與人民在動盪中重新看見祂的帶領。

胡業民指出,當前台灣所面臨的震盪,主要集中在薪資結構僵固與長期停滯。許多勞工的薪資二十年來幾乎沒有成長,約三分之一屬於非典型就業;高收入族群財富高度集中,加上房價飆升與代際負擔加重,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他舉例說,房價早已與薪資脫鉤,使年輕世代可支配所得大幅降低;相反地,金字塔頂端前 1% 的人,財富仍持續大幅成長。根據公部門公布的數據,台灣平均薪資為 5.6 萬元,但中位數僅 4.3 萬元,代表約 70% 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這些現象反映出財富移轉的結果——「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甚至形成貧窮的世襲化。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全台家戶可支配所得前20%與後20%的相差6.14倍,值得注意的是行政院主計長今年11月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坦言彈灣最富的前5%家庭與最窮的5%家庭,貧富差距已經超過100倍,令人咋舌。

面對這樣的時代,他鼓勵教會與基督徒應實踐彼此支持,例如多向基督徒經營的店家、企業採購。如今政府普發一萬元現金,更是彼此互助的好時機。

胡業民引用《路加福音》十九章 41–43 節勉勵大家:「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他強調,在震盪的世代中,更要記得——上帝始終眷顧祂的百姓。

佘日新教授分享震盪時代的結構補強

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主任佘日新,以「震盪時代的結構補強」為題分享。他引用《哥林多前書》三章 10–11 節提醒大家,生命的根基必須建築在耶穌基督上,真正的「結構補強」也在於與上帝和好、與自己和好、與他人和好,並與萬物和好。

佘教授回憶,自己在暨南大學任教期間經歷 921 大地震,當時有些建築必須拆除重建,有些則進行結構補強。他說,保羅在聖經中所教導的「留心根基建造」,正指出生命必須先有穩固的根基,才能承受震盪。

他勉勵大家,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代,要成為那個雖然經歷震盪、卻仍擁有堅固結構與穩固根基的自己。

佘教授指出,在震盪的時代,不論是處理債務、創造財富或面對財富移轉,過去那種可以預測三到五年趨勢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國際局勢年年劇烈變動,我們已進入「碎片化」的年代。

他鼓勵大家要省察自己:「當外部環境不斷變動時,我的限制是什麼?我又能調動哪些資源,去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工作?」

佘教授引用《希伯來書》十二章 28 節勉勵教會與信徒,在震盪的時代更要審時度勢、與主同行。他鼓勵大家操練三種屬靈力量:警醒的力量、同行的力量、上行的力量。

他提到,整本聖經中關於「勇氣/勇敢」的提醒多達 365 次,幾乎是每天一則的鼓舞。身處震盪年代,信徒更需要環顧四周、理解時局的變動,並敏銳於神的心意。

佘教授說,上帝樂意啟示祂的百姓如何在「震盪世代」中找到「因應之道」。只要我們願意真心禱告、尋求祂的帶領,跟隨基督的腳步前行,就一定能看見出路。

佘日新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周學信教授分享震盪時代靈修

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周學信教授,以「焦慮到盼望:動盪時代的靈修與創造照顧」為題,提出七項靈性實踐的方向,協助信徒在震盪中重新扎根於神的創造與救贖之中:

1. 敬畏創造:看見神的手工(詩篇 24:1)——承認世界的主權屬於耶和華。

2. 與受造界同讚美:恢復萬物合一的敬拜(詩篇 148:1–10)——在敬拜中重新看見自己與受造界的連結。

3. 節制所帶來的自由:從消費文化轉向感恩(路加福音 12:15)——在節制中經歷更深的釋放與滿足。

4. 恢復身體與土地的連結(創世記 3:19)——承認我們來自塵土,也與土地生命息息相關。

5. 擴展愛的鄰舍:從人到萬物(箴言12:10;申命記 24:19–21;25:4)——將愛的實踐擴展到動物、土地與所有受造物。

6. 智慧與受造界同行:從觀察到學習(馬太福音 6:26、28;列王紀上 4:33)——在自然中學習神的智慧。

7. 在盼望中更新:與基督同行,見證萬有和好(歌羅西書 1:17–20)——以基督的救贖為核心,活出盼望並期待萬有的恢復。

周學信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陸家珩博士林榮恩董事分享

前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現為自由譯者的陸家珩博士,在「震盪中的盼望」專講中指出,今日世界變動的速度早已遠遠超過人類的學習力與適應度。尤其進入 AI 世代後,嬰兒潮世代與千禧世代之間的溝通落差更加明顯,不同世代必須努力彼此理解,並欣賞彼此的優勢。

他強調,AI 的本質是「既有能力的加乘與提升」。若人的能力與底蘊不足,就難以分辨生成式 AI 產出的內容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因為最終負責決策、承擔後果的,不是 AI,而是人本身。

陸家珩博士。(圖/梁敬彥攝影)

台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創辦人林榮恩,從以色列的互助社群基布茲( Kibbutz) 為例,分享在動盪時代的因應之道。他指出,基布茲成員在經濟震盪時,比一般以色列民眾更能承受衝擊,原因在於其獨特的「互助文化」。

在經濟危機發生時,基布茲的成員會共同面對,例如:暫時減薪、共食、共育子女、彼此扶持度過困難。這種以社群為核心的合作模式,是一種不依賴金錢、卻極具韌性的「抗震機制」。

林榮恩強調,這也為台灣教會帶來重要啟示——在震盪的時代,值得研究並思考是否能借鏡基布茲的互助精神,發展出適用於台灣教會的支持與共生模式。

林榮恩董事。(圖/梁敬彥攝影)

胡業民執行董事帶領眾人一同宣告,在震盪的時代,以屬神的眼光與聖經的教導來審時度勢,是最重要的抗「震」之道。他強調,面對震盪,真正的得勝在於如何與神同行、在震盪中順服神的引導;並以聖經的原則與正確的金錢觀作為基礎,才能在動盪中仍然站立得穩。

他提醒,信徒要深信上帝是統管萬有的主宰,即便身處震盪,只要在神裡面尋求和倚靠,一定能走出一條道路。

陳建信董事長。(圖/梁敬彥攝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