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幾個世代以來,許多基督徒都把信仰視為通往天堂的途徑──相信教義、守好信仰規範、忍耐過完今生,最後就能上天堂;但英國著名新約學者、前杜倫主教N.T.賴特(N.T. Wright)指出,基督信仰的焦點並非「靈魂上天堂」,而是活出十字架與復活的力量,讓上帝的國臨到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參馬太福音六章10節)。
N.T.賴特近日在美國猶他州帕克城浸信會(Park City Baptist Church)進行為期三天的研討會專講,主題聚焦《腓立比書》,吸引來自德州及全美各地約650名信徒與神學工作者,擠滿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

腓立比書:福音不被囚鎖、永不消逝
這位76歲的新約學者指出,2000年前保羅在獄中寫下《腓立比書》,但保羅並不認為自己或耶穌基督的福音會受到監禁束縛。「他或許被囚禁,但福音永不消逝」,賴特說。保羅以喜樂和基督為中心的信息勉勵教會,提醒信徒在艱難中仍要活出基督謙卑、順服與捨己的生命。「十字架是整個基督信仰的核心,若不明白十字架,就無法真正理解愛、饒恕與心意更新」,他說。
把神學穿在身上:家庭、職場、社群皆是操練場
他強調,保羅的信息並非抽象神學,而是具體的生活實踐——在家庭、工作與社群中反映基督的心志。「基督徒是以謙卑相待,而非以權力地位定義自己;這是一種以服事為榮的生活。」
活動中除了講座與聖經講解,也有小組討論與祈禱時段。許多與會者表示,賴特的講解使他們重新理解「在基督裡的喜樂」與「僕人心志」,並看見信仰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帶出復活的盼望。

耶穌勝過帝國敘事:兩種「福音」的對決
賴特指出,《腓立比書》的背景是羅馬帝國強權下的世界,而腓立比又是凱撒的殖民地。保羅宣告「耶穌是主」,其實是挑戰當時「凱撒才是主」的羅馬敘事。
「在耶穌裡,我們看到真神的身分——祂是創造者、是以色列的神,祂信守對祂子民的承諾,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並立祂為主。」
他特別指出《腓立比書》一章27節是整封書信的核心:信徒必須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活,建造與帝國價值完全不同的群體。「真正的自由不在掌控,而在服事。」這思想延伸了賴特長年主張的「神國臨在人間」視角。
活出救恩:不是靠行為得救 而是與神同行
也回應現代社會中權力與榮耀的誘惑:基督徒的忠誠首先屬於基督,而非任何政治權勢。
在解釋《腓立比書》二章12-18節時,賴特指出,保羅呼籲信徒「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並非否定「因信稱義」,而是提醒信徒積極活出神已在他們裡面動工的、徹底的、代價高昂的十字架式的救恩。「他不是叫人靠善行得救,而是叫人走在上帝動工的道路上。」
信仰的方向是成為更新世界的器皿
幾個世紀以來,神學家、傳道者,甚至敬拜歌曲都在教導人們仰望天堂,而賴特卻堅持認為,福音實際上指引信徒向外——走向一個需要被修復而非被遺棄的世界。賴特重申,他長年挑戰基督徒對「天堂」的狹隘理解,並直言:「基督徒的目的不是離開地球去天堂,而是讓天堂臨到人間。」
他說,許多基督徒誤把救恩當成「死後保險」,忽略神國已在今世展開。「耶穌的復活不是宣告逃離,而是宣告更新這個世界。」賴特解釋,《啟示錄》中「新天新地」的圖像不是人上天堂,而是上帝更新全地。主禱文的祈求──「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那不只是靈性願望,而是行動的呼召」。
他說,「基督徒蒙召在現實世界中實踐公義、仁愛與和平。」
逆境中的忠誠:監獄成為福音前進的基地
賴特提到,保羅身處監獄卻不被束縛,反而使監獄成了福音延展的場所。他提醒現代信徒,困境往往是神更新世界的起點;這正是「以基督的心為心」的具體表現。
賴特強調,保羅書信所傳達的,不只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更是群體在地上彰顯神國的生活方式。他呼籲教會不要與世界割離,而是以十字架的精神回應苦難、貧窮與不義。
「若我們真信十字架,就該在生活中顯明復活的力量——讓世界看見盼望,而非逃避」,他說。
屬靈爭戰:不是政治戰,而是每日活出真理的抗爭
此外,賴特也重新詮釋了「屬靈爭戰」(spiritual warfare)。認為大多數人完全誤解了這個概念——想像成魔鬼、政治或文化戰爭,而實際上,它指的是「在充滿操縱的世界中,持守真理、愛與合一的每日搏鬥」。
「當你成為基督徒時,你就被呼名到一場發生在天上的爭戰中。這場爭戰不是靠世俗的政治手段贏得的,而是靠禱告和聖潔贏得的。」
賴特說,就連保羅對上帝盔甲的描述也指向同一個理念。以弗所書第六章中的「全副軍裝」只有一個主動武器──「聖靈的寶劍」——神的道,其餘全是防禦性武器。他特別指出:「最難穿戴的是『真理的腰帶』(參以弗所書六章14-19節)。」
他說:「在一個充滿操縱的世界裡,我們必須為真理而奮鬥,因為關於我們是誰以及作為人意味著什麼,有太多的謊言。」
「這個世界是上帝的世界。祂創造了它,也要更新它,祂想要用祂自己充滿它,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逃到別處?」
神的故事是聯合,而不是逃避或分離
賴特指出,聖經的故事核心是「聯合」,而不是「分離」——天與地,上帝與受造,人與人彼此的和好。舊約預言大地充滿上帝的榮耀,如同呼召教會在世上活出上帝的樣式,使世界看見祂創造的目的。這種願景將基督教的目光從逃避轉向參與。問題不在於我們能否進入天堂,而在於天堂是否正在進入我們內心,並透過我們進入這個世界。
他更認為未來教會若能跨越界限,尋求更深連結,就更能見證福音:「為什麼不敲敲另一間教會的門,問:『我們教會的牧師團隊能否與你們一起研讀以弗所書?看看會發生什麼果效?』
因此,賴特說:「教會合一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條件,而是新約聖經的一項命令。」(資料來源:Christian Today, Christian Post, Relevant 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