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於11月10-21日在巴西舉行,這不僅是《巴黎氣候協定》簽署屆滿十週年,更是全球氣候行動必須進入「加速實施」階段的關鍵時刻;本報也在15日出刊的4798期2~6版為讀者做了相關的專題報導。
氣候暖化日增 尋求調適目標
今年大會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制定「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目的在提升全球社會的適應能力,減少脆弱度,並強化因應氣候災害的抵抗力,包括水資源管理、糧食安全、公共健康、基礎設施強化、生態系統保護、消除貧困與文化遺產維護等多元面向。不同於以往聚焦溫室氣體減量,本次會議首度將「調適」置於核心,意味著國際社會開始正視「氣候災害已不可逆」的嚴酷現實,這將成為未來衡量各國調適行動進展的依據,也揭示著氣候治理的典範轉移。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在10月28日發布的《2025年適應差距報告》,地球上每個人都正遭受氣候暖化的嚴重影響,如高溫乾旱、森林野火、強颱、洪澇、荒漠化、海平面上升、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等。由於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持續滯後,地表不住的升溫,這些衝擊只會日益惡化,危及更多民眾並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動調適行動的資金增長,同時不增加脆弱國家的債務負擔。即便面臨財政緊縮和多重優先事項,也必須持續投資調適行動,否則未來每年都將承受更高的損失代價。
各國進展有限 資金來源失衡
然而由於各國的政策與規劃進展有限,目前調適資金主要來自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的潛力未被充分發揮,資金來源嚴重失衡且缺口巨大;聯合國環境署估計,2035年開發中國家調適資金需求將達3650億美元,是現有資金的14倍,成為當前最嚴峻的挑戰。
本屆大會希望通過「全球調適目標」的指標清單,啟動全球調適架構,並建立定期報告與指標更新機制。然而「全球調適目標」指標的制定,需兼顧全球適用性與在地差異,開發中國家強調,若無資金、技術與能力建構的量化評估與追蹤,就無法談論公平的調適目標。巴西作為本屆氣候大會主辦國,強調以亞馬遜雨林為象徵,呼籲全球共同承擔氣候責任,並推動「加速實施」的行動精神。
COP30的「全球調適目標」是全球因應氣候危機的重要里程碑,要求各國必須同步發展「減碳與韌性的雙軸戰略」,台灣作為全球氣候脆弱指數排名前15%的國家,正在見證氣候暖化衝擊的危險與可怕,更需重新審視防災體系。
雖然台灣並非《巴黎協定》締約方,但政府積極自主接軌國際規範,並於COP30前夕公布「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設定2035年較2005年減碳36-40%的目標,展現高度企圖心與國際責任感,當然值得肯定。然而檢視我們歷年減碳的成果,至今都沒有達成原訂的目標,還要在未來十年繼續提高減碳的幅度,有學者形容這是「登月級」的挑戰,需中央、地方、產業與社會各界全力的衝刺,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強化調適行動 降低災害風險
另一方面,雖然減碳是全球責任,台灣仍應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政策,但在全球減碳成效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調適行動才是確保台灣安全與韌性的關鍵。如同聖經中挪亞構建方舟的智慧(創世記六到七章),我們不能只等待風暴臨到,而要主動築起保護生命的防線。
台灣位處地質板塊的邊界與颱風侵襲的路徑上,地形複雜、人口密集、都市化程度大,又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與糧食,天然災害(包括極端天氣與地震、海嘯)的風險極高,強化調適行動能直接降低本地災害的風險,提升社會與環境的韌性,是面對氣候暖化更務實且急迫的策略。
COP30的「全球調適目標」不只是全球各國加速行動實踐的呼召,也是基督徒倫理與信仰的挑戰。聖經提醒我們:「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四章17節)。
調適行動落實之道在於政策與社會結合、跨領域合作以及全民生活方式的轉型。我們不能再等待、再觀望、再蹉跎。為了地球、為了鄰舍、為了後代,現在正是全力「行道」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