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英國《經濟學人》近日以「台灣經濟繁榮中隱藏的風險」為題報導,用「Taiwan disease(台灣病)」指出台灣在強勁的出口背後,新台幣長期被低估,而這項貨幣政策導致台灣經濟金融產生諸多問題,如民眾消費力受壓、房價與不平等加劇、過度依賴出口與科技產業、匯率與金融體系長期扭曲。台灣央行則對此論點提出反駁,認為報導中引用的大麥克指數有缺陷,以此為基礎的推論並不成立。
雖然這些議題看似經濟問題,但其背後深受人口結構、青年發展、家庭壓力、貧富差距與國際政治影響,不論如何,現今經濟衝擊一般民生,也是教會在牧養中最常面對的真實處境,教會當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成為祝福?
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臺大財金系兼任教授楊雅惠受訪時對於《經濟學人》論點提出質疑。她認為,以「台灣病」來形容,似意味這些問題,如財富分配不均、高房價、人口老化等,是台灣獨有、不應該有的現象,但是這並非是台灣獨有。她也指出,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在過去其實是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非單純的弊病。

台灣旺盛出口有助經濟
楊教授表示,台灣經濟雖然有風險,但造成的原因很多。假若是因為台灣太低估匯率,造成過於依賴出口的說法,使台灣出口旺盛,其實,台灣強勁的出口,本來就是台灣經濟起飛重要的動力,對台灣經濟成長是有貢獻的,若是沒有旺盛的出口,台灣經濟就會變得更糟;而且,台灣出口旺盛,代表台灣的產品對外具有競爭力。
她說,以前台灣是固定匯率,現在走向浮動匯率,在特別情況下,中央銀行多少會進場買賣,但《經濟學人》此篇文章強調好像央行人為操縱、應該要負擔很大的責任,未免言過其實。她認為「台灣經濟繁榮中隱藏的風險」,這篇報導背後的用意不明;至於台灣的匯率是否過於低估,有待進一步驗證,台灣也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場決定貨幣匯率政策。

她說,美國總統川普現今的政策,也是希望能夠促進美國的出口,希望其他的國家出口減少,與其他國家的順差能夠減少。日本的匯率,也是美國關切的對象,最近美國與日本發布聯合聲明,重申雙方對「由市場決定」匯率的承諾,同時同意外匯干預應僅用於對抗過度波動。在國際局勢壓力之下,美國也會對我們施壓,這也是對我們的提醒。最近美國財政部與台灣中央銀行關於匯率政策的聲明,台灣央行承諾避免操縱匯率,重申匯率過度波動或市場失序時才會出手干預,央行承諾干預匯市數據自每半年發布一次,改為每季一次。
她認同台灣確實有一些問題,譬如財務分配不平均、房價過高,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很重,產業發展是否失衡,是需要反思。譬如,台灣高科技產業高度發展,傳統產業資源相對變得比較少;所以當川普的關稅政策,對於台灣的大企業來說,有辦法來分散壓力,可是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傳統產業,不容易分散高稅的壓力,可能壓力就很大,造成的影響也會很大。

台灣需面對的經濟問題
楊教授表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政府投入很多資源在老年人身上,有些年輕人也會不滿。我們必須承認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老年人是有貢獻的。但是現在,年輕人有他們的壓力,不管是社會或教會,要幫助老年人在社會變遷下,能夠自立自強,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讓自己走出去,多參加社會活動或公益,生活圈擴展,身心更健康,不要全靠年輕人來扶養或幫助,對年輕人壓力自然降低。
楊教授也提到,經濟景氣是會循環的,不是永遠都不好,有些人在景氣不好的時候,生意仍然做得不錯,重要的是,即使環境不好,仍有信心、智慧來判斷如何往前走,不要碰到困難就一直埋怨、沮喪,景氣不是永遠都是那麼差,度過低谷將來還是有機會的。機會是給預備好的人,艱困中需要有韌性。

M型化社會下,致力成為智慧管家
她認為,教會需要教導弟兄姊妹如何成為智慧的管家,甚至在教會內部成立互助網絡,有資源可以分享、提供,例如租屋或是找工作、徵人等等。現今M型社會所得分配呈現兩極化,高所得和低所得兩端的人數增加,而佔大多數的中產階級人數卻逐漸減少。很多父母養育一兩個孩子,經過早期打拚,經濟能力不錯,甚至消費能力很高,買房能力沒有問題;但是現在仍有不少年輕人努力打拚仍買不起房子。
她認為,教會需要聖經理財教導,不是教導投機獲取暴利,最重要是,不要成為負債者。她說,有些人為了跟別人比較,或是受到廣告迷惑,追求表面物質享受,不斷借錢消費,購買超過自己能力的東西。

聖經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富裕;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新譯本)她說,除非我們真的很貧窮,窮到需要社會和教會的救濟,大部分的人基本生活開銷都是可以的。在談理財教育的時候,一開始都要學會分辨說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需要的」就是三餐吃飽,飲食健康就夠;「想要的」就是去吃大餐。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生活富足?也不用去比別人有什麼名牌跑車、名牌包,要比的是「我擁有的上帝,其實比那些物質上的更為富足!」
台灣要過生活其實很方便,買便宜的小吃,也能吃得很飽,也可以吃到飽的大餐。上帝也教導我們要過樸實的生活,不必太過奢華,在基本物質生活條件還可以的情況下,要學習區分「需要」與「想要」,並從信仰中獲得真正的豐盛與滿足的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