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基督教論壇報 / 台灣教會

買不起房、追不上物價好「薪苦」 鍾漢騰打造青創基地:教會要成為陪伴者與資源連結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鍾漢騰(右ㄧ)與妻子林牧葶(左二)看到年輕小資族和夫妻的需要,以行動去服事。(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專文,用「台灣病」(Taiwan Disease)點出台灣長期面臨的經濟結構問題,引發輿論熱議和眾人關注。

《經濟學人》指出,長期偏低的新台幣匯率削弱了台灣消費者的購買力,也使實質薪資難以提升。再加上房價──特別是都會精華區──在過去20多年大幅飆漲,以及近年全球局勢動盪推升民生物價,台灣受薪階級在薪資長年凍漲的情況下,普遍都過得很「薪」苦。

更遑論仍是小資族為主的年輕世代,在「購買力下降、薪資追不上物價」的時代裡,承受的生活壓力更是山大。

在這樣的牧養現場,教會該如何成為青年「培力與成家」的陪伴與支持者?

運用上帝給的恩賜成為他人祝福

在金融業擔任主管的鍾漢騰,同時也是桃園市政府青年諮詢會「公共參與組」的青年諮詢委員,他與妻子林牧葶在大園聯禱會的屬靈遮蓋下,共同開拓「WELL共享空間」,作為社青與小資夫妻的青創基地與親子培力場域。

鍾漢騰受訪時引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29節「五千兩、兩千兩和一千兩的比喻」指出,「上帝賜給職場信徒得貨財的能力和恩賜,並非只為了享受富足生活,而是為了在這世局震盪的年代裡,能連結公部門、眾教會與企業界的資源,為神的國度預備人才,特別是下一代的青年。

他強調,願年輕人都能在其中經歷天父的同在與豐富供應。

鍾漢騰指出,根據內政部今年最新公布的房價負擔能力統計,全台民眾以目前的平均薪資計算,平均需要不吃不喝10.82年才能晉升「有屋階級」。他工作的台北市負擔更沉重,高達16.6年;而他居住的桃園市,雖因城鄉差距較大,負擔相對較低,但仍需9.39年。

他坦言,若不是多年前就已在桃園青埔貸款購屋,當時房價尚處於他和妻子可負擔的範圍,以現在的價格,他們也買不起房子。

政府雖然近年來推動「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新青安),但就鍾漢騰所關輔的青年首購小資族,很多人薪資所得根本達不到銀行核貸標準,很多縣市政府也把廣建社會住宅,作為解決青年買不起房的解方之一;但要能順利中籤,且以低於市價的租金入住社宅的小資族,卻是鳳毛麟角。桃園市都發局近期與青諮會代表研議「桃園市可負擔住宅計畫」,協助家庭年所得低於當年度公告的家庭年所得50%分位點金額的結婚青年且育(孕)有未成年子女小資夫妻購屋,這類住宅的限制就是「有限制產權,不得任意買賣和移轉」,但平均每月房屋支出負擔為每戶新台幣2.2萬元,遠低於一般市售宅的4.2萬元。

基本工資調漲 反帶動民生物價揚升

即便近年來公部門不斷調升最低基本工資和時薪,小資族只要是大學畢業,起薪絕大多數都高於最低基本工資,但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很多中產階級的月薪,很多年都近乎凍漲,但生活物價和家庭開支早就吃光了薪資,只要是育有一名子女的雙薪夫妻,若是夫妻兩人有一人的薪資是低於全台薪資的中位數4.3萬新台幣,若不是早年就已購屋者,根本沒有餘裕付平均數萬元的房貸,更別說是小資族年輕人了。

鍾漢騰說,台灣絕大多數的勞工都不是在科技與資訊業上班,所以近70%的月薪是不到5.6萬新台幣的,台灣的房貸/薪資比已經超過10倍,很多人申請房貸根本貸不過,他在教會和職場接觸到很多基督徒社青,近年來的疲憊和焦慮都是倍增的。

他指出,許多職場社青並沒有固定的週休六日,服務業、科技業和金融保險業的年輕人,常為了生活每天奔波,但多數教會的青年職場信徒牧養模式,仍以「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為主,導致許多年輕信徒必須在信仰和工作之間被迫作選擇。

也因此,他與妻子共同創立的「WELL共享空間」青年親子培力基地──一個每天都開門的陪伴場域。這裡提供「創業聚落」、「創作展演」和「創藝生活」等平台,讓青年在忙碌之餘仍有可回到的地方。

同時,空間也開放給大園聯禱會使用,舉辦青年敬拜音樂會、兒童敬拜培訓、營會與青年愛宴聚集,使年輕人無論哪一天、什麼時段,都能找到屬靈的家、找到彼此。

鍾漢騰說,信仰在家裡、學校、職場和教會不應有不同的表現和面貌,而是在生活中實踐;今天不分年齡的信徒,普遍面臨薪資凍漲、房貸壓力大或買不起房屋和物價通膨造成生活緊縮的壓力。高房價或多或少會影響年輕人結婚和婚後生育的意願,教會不是只告訴有經濟壓力的職場信徒「你要對神有信心」,因為他們就是身在缺乏之中,今天不工作,明天生活都出問題,要效法耶穌的榜樣,去了解他們的壓力之所在,並且結合教會內、企業界和公部門的資源來協助他們。當代教會怎麼幫助信徒,特別是青年把信仰和生活結合,這是很重要的議題。

教會要成為群體性支持場域

林牧葶分享,「WELL共享空間」之所以誕生,是因為她和先生都切身經歷年輕小資夫妻在育兒、生活與信仰中的各種現實壓力,也深知他們迫切需要被看見、被支持。身為藝術工作者的她與在金融業服事的先生,都注意到:許多教會的聚會時間與安排,其實仍是根據過往以公教、中產階級為主的信徒結構所設計,但如今職場型態早已不同。

她說,現在的年輕信徒多半輪班、加班、不固定休假,若教會仍以固定時間與傳統模式運作,許多青年就會在「想追求信仰」與「無法配合時間」之間掙扎。

因此,他們希望「WELL共享空間」能成為一個隨時都能走進來、隨時能得到支持的地方——一個真正陪伴青年、小資夫妻與親子家庭的培力基地。

她補充,因為她和先生長期與公部門、商圈店家及非基督徒的專業人士保持良好連結,當年輕人遇到需求或困難時,他們便能迅速媒合最合適的資源提供協助。

林牧葶強調,神把不同的恩賜放在每一位信徒身上,而在團隊裡,這些恩賜可以「萬事互相效力」。教會不僅是靈性關懷的地方,更應成為信徒面對生活與職場挑戰時,能得到實際賦能與群體支持的場域。

相關新聞:信仰與經濟的十字路口 從「台灣病」話題看教會的危機與契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