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專文以「台灣病」(Taiwan Disease),點出其所觀察的台灣所面臨的經濟結構問題,而經濟的動盪,衝擊信徒的生活,首當其衝的就是信徒金錢奉獻的能力,連帶會影響教會的日常運作與事工,教會如何陪伴扶持信徒?在動盪中的新使命又為何?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主任陶牧群牧師受訪時指出,在台灣,薪資凍漲、高房價和民生物價揚升,是很多教會信徒普遍面臨的光景,人在面臨家庭和個人財務壓力的情況下,常伴隨焦慮甚至是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的挑戰,教會或多或少也會面臨信徒要求紓困或是媒介工作的請託,經濟問題已連帶牽動影響信仰生命的生活日常,採買生活必需品、房租(貸)、子女教育費與家庭緊急預備金的儲備,對許多家庭而言,「薪水的調幅遠追不上房價和物價的漲幅,家庭可支配所得不斷壓縮」,已成為眾多小資信徒長期焦慮的來源,這個震盪世代信徒所需要的,是能理解他們處遇、貼近他們真實需要的教會牧養。

上一代願意拿出資源培力下一代嗎?
陶牧群牧師說,高房價和薪資凍漲讓不單是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而是眾多各年齡層中產階級職場信徒共同面臨的挑戰,這個議題跟世代正義有正相關,他覺得教會都要思考「上一代若有因著台灣經濟起飛獲得的資源,是不是願意拿出來幫助下一代?」
陶牧師指出,台灣各地教會在聚會規模與可運用資源上,其實存在明顯差距。有些教會擁有堅實的職場信徒團隊,並具備連結公部門、企業等社會資源的能力;然而,多數中小型教會不僅缺乏外部資源,年輕人也屈指可數,甚至連合適的牧者都難以尋覓。
他坦言,對於來自資源較為匱乏家庭的年輕小資族而言,若教會能提供他們在職涯發展、生活支持與實際賦能上的協助,自然更能吸引並留住這群青年,使他們願意穩定聚會、扎根信仰。
陶牧師表示,這也是為什麼資源豐沛的大型教會,往往比中小型教會更具吸引力的必然結果。他舉例,有些設教已久的教會,願意從自身資產中挹注資源,扶植具潛力的年輕信徒;許多新興的都會型教會,甚至能在短短幾年間快速成長,其背後其實也反映了「資源磁吸效應」。
他進一步指出,《經濟學人》所分析的是國際社會對台灣經濟的觀察,但對教會的青年培力來說,這同樣具有啟示。大型教會固然資源充足,能在內部直接培育神國所需的人才;但若在同一城市中的中小型教會願意採取資源共享、資源共享、協作培力的方式,一起服務與支持來到教會的年輕人──無論是職涯賦能、生活支持,甚至在高房價時代的居住協助──就能擴大觸及面,讓更多青年有機會接觸信仰、扎根教會。
陶牧師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信徒占比高的教會,多半都具有「願意投注資源培力年輕人」這個特質,像現在北部有的教會就以教會或是教會成立的協會(基金會),結合政府、企業和教會的資源,來做青創和青年職場賦能的培力,而在這些教會聚會的年輕人,對教會的向心力和黏著度也比較高,他也看過有教會牧師推薦教會的年輕人,到其能夠連結合產生影響力的職場去工作。

教會可以從青年中尋覓合用人才
但陶牧群直言,由教會牧師策動的這類型的職場就業媒合,一般的情況下,牧師並不會輕易地推薦,因為這個信徒若因為牧師的推薦進入了職場,教會不是只幫助信徒找到了工作就任務結束,這位信徒在職場的為人處事和工作表現,教會都要持續陪伴並肩負起牧養的責任,這其實會對牧師產生非常大的牧養壓力,但台北市有某大型教會的青年牧師,就是邀請在其青年牧區穩定聚會,且專業和靈命都相對成熟的職場姊妹,離開原來世界的媒體職場,進到教會的公關部門任職,這樣的模式,其實很值得年輕信徒質量兼具的中大型教會參考。
陶牧群說,教會本質上是提供信徒心靈和生活關懷的群體,對於解決信徒的居住和工作能力問題,其實向來不是教會的主要工作和強項,但他最近在做教會歷史研究時發現,約莫30、40年前的台灣教會,帶動教會事工和策略發展,多半是教會的社青的集思廣益,他認為這很值得當代的教會參考,因為當教會能夠成全社青在職場得力,工作得發展,這群社青就能夠更有時間和精力來為教會的永續發展效力。特別是現今的教會年輕人,比當年的社青更有主見和想法,教會結合資源為他們賦能,並且讓他們在教會有發揮的空間,這對教會也是很棒的人力資源。
陶牧群說,他看到很多教會鼓勵年輕信徒創業,他的建議是,任何一個事業的經營,單靠基督徒和教會的支持,是難以支撐營運的,所以教會若是要培力信徒創業,除了資金以外,一定要有攸關創業的各領域專業人才組成教練團隊來協力,做好創業的風險評估與經營策略擬定。
他建議教會要特別關懷那些因為曾在職場遇到挫折而內縮的職場信徒,連結教會和社會的資源去為他們培力和賦能,讓她們在重返就業市場前,不是從零開始的,特別是當這樣的信徒,知道教會是願意陪伴他,並且願意為他連結資源給予協助的時候,這樣是最好的職場培力。
陶牧群說,職場宣教並非僅有訓練信徒到所在的職場傳福音,這很重要,但連結資源和培力他們在各自的職場,能夠拿出忠心、良善且有見識的表現,讓他們在所在的職場是被組織看重且信任的,當他們在職場的工作有發展,更有能力反饋給教會,這就是在國外說台灣有台灣病的時刻,教會在這時代能夠帶出的正向循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