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紐約市一段跨信仰祝禱的影片近日在社群上引發關注:在選戰後期,十多位黑人牧師於布魯克林王冠高地(Crown Heights)圍繞、按手為如今當選的穆斯林市長卓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祝禱。這幕跨宗教的場景象徵合作,也反映出城市信仰社群內部的多重張力——特別是當自由派牧者為一位在多個爭議的議題上立場鮮明、與保守派教會觀點大相逕庭的穆斯林候選人祝福時,教會的公共角色與信仰見證又該如何被重新理解?
曼達尼是紐約市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當選人,現年34歲。布魯克林新希望基督徒團契(New Hope Christian Fellowship)奧蘭多.芬德萊特牧師(Orlando Findlayter)在禱告中說:「我們為這位年輕人祈禱,因為祢揀選他來承擔這個使命。願祢賜他智慧、力量,知道在這世代何為公義。」影片在社群媒體上被廣泛轉發,他本人也在X平台上寫道:「能接受這群信仰領袖的祝禱,是讓我深感謙卑、難忘的一刻。」
新市長積極參與跨宗教社群活動
曼達尼近年積極參與跨宗教社群活動——從排燈節到哈林區浸信會主日、住棚節敬拜——強調紐約的力量來自多元文化的共榮與彼此聆聽。他將於2026 年1月1日正式就任,成為自1892年以來最年輕的紐約市長。
根據 《Crosswalk》報導,曼達尼出生於烏干達移民家庭,是美國知名詩人兼導演米拉.曼達尼(Mira Nair)的兒子。他不避諱其穆斯林身分,競選期間以烏爾都語(Urdu)向南亞裔族群發表演說影片。他在競選演說中表示:「身為穆斯林走到公共舞台,往往表示再也不能躲在沒有風險的陰影裡。」

他並以「民主社會主義者」(democratic socialist)自居,致力於「解決生活成本危機」並推動社會公平政策。他的政見重點包括:凍結飛漲的租金成本、增加可負擔住宅、政府介入怠於維修的房屋、0-6歲幼兒免費托兒服務、免費公共交通、由市府經營平價雜貨店以降低食物成本、2030年前將最低時薪提高至30美元、強化移民與LGBTQ+群體權益、維持紐約為庇護城市、支持墮胎權,但也提供新生兒免費物資籃、對高所得者與企業加稅,以支撐社福開支。
強沃特狠批:他將使紐約成為黑暗禁地
雖然曼達尼提出的讓城市更公平和經濟實惠的政見,贏得了許多進步派猶太選民的支持,但仍有部分不符合傳統基督信仰,也有人對他批評以色列表示擔憂。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父親,老牌影星強.沃特(Jon Voight)接受《紐約郵報》訪問時更直言,曼達尼將會使紐約變成「黑暗的禁地」。根據BBC報導,川普總統毫不掩飾他對曼達尼及其政策的蔑視,甚至表示如有必要,他將扣留對紐約的聯邦撥款。
曼達尼在競選活動中曾稱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為「種族滅絕」,並主張應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採取國際刑事措施。這樣的言論在紐約猶太社群間觸動敏感神經。
跨信仰視角與城市福音挑戰
因此,牧師們按手為穆斯林市長曼達尼禱告的畫面,雖象徵宗教間的尊重與共存,但也呈現出紐約教會生態中不容忽視的張力。參與禱告的多為自由派、社會正義導向的黑人牧者;而曼達尼在墮胎、LGBTQ+ 權益、庇護城市、以及以巴衝突等議題上的立場,與許多保守派教會的神學與倫理觀點存在明顯差距。此舉是否能獲得福音派與保守派信徒的認同,仍有待觀察。

對基督徒而言,曼達尼的當選並不只是城市政治的更迭,也開啟了教會在多元社會中的三個反思角度:
一、跨信仰與跨光譜的公共對話:教會在面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政治領袖時,如何在社會公義議題上保持參與,而不放棄信仰核心?
二、信仰身分的並置:當穆斯林領袖以信仰為公共行動動力、自由派牧者以禱告表達支持時,保守派基督徒又如何在公共領域以愛、真理與辨識力作出回應?
三、以巴及國際議題的倫理複雜性:曼達尼對以色列的尖銳批評在紐約多元族群間引起強烈反應,教會如何以和平、公義與跨群體的視角,引導社會不陷入二元對立?
因此,這場禱告會不僅是一場政治祝福,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信仰群體在多元與對立交織的城市中,如何面對差異、跨越陣營,並嘗試以互相「同在」取代快速「貼標籤」。在張力與分歧之間,這也為城市福音公共性的再討論,開出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路徑。(資料來源:BBC, Premier Christian News, Crossw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