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康(高雄標竿教會主任牧師)
經文:新約〈羅馬書〉16章1-16節
羅馬書進入尾聲的時候,保羅向教會舉薦本書信的遞送者非比姐妹,希望教會給予款待與照顧,並親切地一一提名問候他們。事實上,保羅當時還在哥林多城寫羅馬書,他自己從未到過羅馬與他們碰面。在他一長串問安的名單裡(26個人名),卻顯出與大家相當熟識,這讓我們對保羅的教會生活有更深的認識。
保羅相當看重姐妹們的事奉,這應該也是聖經很重要的原則
1-4節:我對你們舉薦我們的姊妹非比,他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請你們為主接待他,合乎聖徒的體統。他在何事上要你們幫助,你們就幫助他,因他素來幫助許多人,也幫助了我。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
新約收錄保羅書信有十三卷,羅馬書是最長的一封,裡面洋洋灑灑論述了基督教最偉大的教義—因信稱義的福音。以當時保羅寫作的材質—蒲草紙(Papyrus)來說,估計要用掉9-10公尺長的卷軸。
問題是,這麼重要的卷軸寫完了,要託誰帶去羅馬教會給他們看呢?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沒有像現在的快遞這麼方便迅捷,若是所託非人,這麼重要的羅馬書竟不知所蹤,保羅的心血等於付諸東流。
保羅打算託付非比姐妹帶著這卷羅馬書從哥林多啟程,前往羅馬那裏給弟兄姐妹閱讀。因此他在信裡特別介紹這位他所器重的非比姐妹:她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而且事奉上素有忠誠與熱心,幫助了許多人,包括幫助了保羅。希望羅馬教會的弟兄姐妹能以接待聖徒的規格好好款待她,盡可能予以協助。
我們都知道羅馬書的重要,保羅把這樣重要的事工託付給一位姐妹,可見保羅是看重姐妹們的事奉。
有些教會可能是受到自己文化或固有觀念的影響,認為姐妹不適宜擔任某項事工,只因她的性別就排斥,這是很可惜的事。觀察保羅的事奉,只要是忠心良善愛主的基督徒,不論是弟兄或姐妹,他都樂意一起同工,把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像百基拉與亞居拉這對夫婦,保羅曾在哥林多宣教蒙他們熱誠接待,與他們一起織帳篷一起傳福音,為神的國打拼,建立了革命情感。所以保羅在信裡向他們問安,並公開稱讚「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事實上百基拉是妻子,亞居拉是先生。可能因為妻子的服事比丈夫更加出色或醒目,保羅常常先提到百基拉。甚至保羅給予他們夫婦真理上的裝備之後,百基拉與亞居拉還講道給當時大有學問,很能講解聖經的亞波羅聽(徒18:25-26)。
從這角度看,保羅曾叮嚀提摩太「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只要沉靜。(提前2:12)」我們不能把這句話無限擴張為全天下的姐妹都不能講道,也不能單憑這句話,就認為保羅有性別歧視或大男人主義。至少像百基拉這樣忠心良善的姐妹被保羅造就之後,她就能講道給亞波羅弟兄聽。女執事非比也不是只要沉靜就好,而是擔負起遞送羅馬書的重責大任。
以當時背景來說,保羅曾叮嚀提摩太不許女人講道,應該是要提摩太勇敢起來,不要聽憑那些喜歡嘰嘰喳喳愛出主意的姐妹任意以教導者自居,要她們懂得安靜與順服,先好好學習主的道理再說。
其實好為人師的人,也不是姐妹才有,弟兄也會犯這毛病,因為這是人性的軟弱。所以我們不能單從這句話便認為是對女性的貶抑,應該從這句話的背景理解為:不拘是弟兄或姐妹,眾人都應在真理面前有謙卑學習的態度,不要自高自大,喜歡以教導者自居。
教會不在於宏偉舒適的殿堂,一群蒙揀選的人樂意聚集敬拜最重要
現在我們說要去教會做禮拜,想到的就是一個會堂。有人問你屬於哪個教會,可能是想知道你的宗派。其實教會不是指會堂或建築物,教會也不是某個宗派或組織,教會最原初的定義是神所選召的一群人,是指著「人」說的。
保羅向羅馬教會問安,事實上,他就是向羅馬各處聚會的基督徒問安:
5節: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
11節:問拿其數家在主裡的人安。
14節:又問亞遜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羅巴、黑馬,並與他們在一處的弟兄們安
15節:又問非羅羅古和猶利亞,尼利亞和他姊妹,同阿林巴並與他們在一處的眾聖徒安。
仔細想想,所謂的「羅馬教會」並不是大家都聚在一個會堂裡聚會的弟兄姐妹。有些人是聚在百基拉與亞居拉夫婦的家裡,是家中的教會;有些是聚在拿其數的家裡聚會,還有些弟兄是亞遜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羅巴、黑馬,並與他們在一處的弟兄們;另一處是非羅羅古和猶利亞,尼利亞和他姊妹,同阿林巴並與他們在一處的眾聖徒。所以他們分散在各處聚會,這裡一群,那裏又一些,彼此歡喜聚集敬拜神,彼此相愛,認真查考主的道。
可見教會最重要的還並不是在於擁有一個宏偉舒適的會堂,但是一群蒙揀選的人樂意聚集敬拜卻是最重要的喔!
教會生活的可貴,在於我們在主裡擁有真實彼此相愛的關係
5-13節:問我所親愛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又問馬利亞安;他為你們多受勞苦。又問我親屬與我一同坐監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裡。又問我在主裡面所親愛的暗伯利安。又問在基督裡與我們同工的耳巴奴,並我所親愛的士大古安。又問在基督裡經過試驗的亞比利安。問亞利多布家裡的人安。又問我親屬希羅天安。又問為主勞苦的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安。問可親愛為主多受勞苦的彼息氏安。又問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
在保羅問安的名單裡,他一口氣提到26個人名(18個弟兄,8個姐妹),一一提名向他們問安,稱他們都是在主裡親愛的。我們驚訝於他從未到過羅馬,怎麼能講出他們的名字,而且還知道他們的情況?要知道,即使有些在教會穩定聚會七、八年的會友,也未必能夠一一講出每個會友的名字,或知道如何稱呼他們。
很有可能的情況是,雖然保羅還沒到過羅馬,但已經在其他地方像馬其頓或哥林多有遇過他們,分別與他們熟識並建立關係,後來仍保持聯繫,或透過他的人脈關係網知道他們移居到羅馬這裡聚會。
畢竟羅馬是當時世界的中心,很多人為著不同的理由後來都到羅馬,但在此之前已經認識保羅。
從保羅此處的問安可知,教會生活的可貴,在於你在教會有無與其他弟兄姐妹建立真實的情感,還有彼此相愛的關係。教會再大,聚會的人再多,若你叫不出十個人的名字,跟誰都不熟,那麼這個教會對你而言還是陌生的,沒有什麼感情的,恐怕只是提供你每個禮拜聚會聽講道的地方而已。但保羅是活在真實的教會生活裡,他真實地認識這裡每一位弟兄姐妹,想念他們,為他們禱告,並且向他們親切的問安。
你在這個教會,如果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彼此真實地相愛,團契,代禱,敬拜神,相信你享受其中,不可能動不動換教會,或抱怨教會對你不好想要離開。
現在講到羅馬教會,大家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在羅馬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非常宏偉,裡面有穿著聖袍的神職人員服事,還有許多信徒參與,甚至有絡繹不絕的遊客打卡拍照。不過,這些都不是羅馬書的背景,也是保羅從來沒想過的。
當時所謂的「羅馬教會」,沒有會堂,沒有地址與招牌。但有一群蒙主所愛的基督徒散居各處,或在家裡聚會。但他們持守因信稱義的福音,聯結在主裡一起彼此相愛,歡喜敬拜神,說他們是真教會,這卻是不分宗派都無庸置疑的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