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哈樂媽帶著會禱告的哈家毛孩 「毛毛的力量」用愛溫暖許多人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哈樂媽和她的哈家毛孩們。(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養狗不只是帶給自己快樂,也能帶給別人快樂,連不想說話的自閉兒也會開口說話,腦傷的少年人願意復健⋯⋯,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家中有三隻狗、兩隻貓,其中三隻狗和一隻貓擁有服務證照,經常帶著牠們到醫療機構、特教班進行治療服務,人稱「哈樂媽」的張美江,在受訪時表示,狗狗天生就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只要牠們一出現,大多數人看到狗狗的臉就會很開心,她稱這為「毛毛的力量」。而當她二十年前發現養狗不只能帶來個人喜樂,更能幫助人群時,這份感動就成為她持續服事的最大動力。

哈樂、哈媚準備飯前禱告。(翻攝自標準型貴賓狗哈樂&哈媚臉書)

哈樂禱告影片爆紅 哈家毛小孩受關注

10多年前,狗狗哈樂飯前禱告的影片爆紅,去年哈樂過世,引起眾人懷念。哈樂媽說,她養狗25年,至今已經送走包括哈樂共十多隻狗,每隻狗都被教育要作飯前禱告。投入動物輔助服務的契機,要從20年前說起,當時女兒剛滿十歲,吵著要養狗,她便買了一隻拉布拉多犬。由於缺乏訓練經驗,她帶狗去上實體課程,並跟著一起學習。在進階課程中,時任老師的「熊爸」(王昱智)鼓勵她,說她的狗很適合去服務人群。

熊爸第一次帶她們前往「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鵬程啟能中心」,服務的對象多是青少年,有些肢體不便須坐輪椅,有些認知學習緩慢,有些則是有自閉傾向的孩子。

在啟能中心,一個不愛與人互動的孩子給了哈樂媽深刻的震撼。一般人跟他講話時,他常常不理不睬,但只要狗狗靠近,他眼神就會看向牠;叫他幫狗狗梳毛、餵食,他會願意。哈樂媽意識到,狗狗成了孩子與外界溝通的「鑰匙」,讓他願意走出自己的世界,回應並學習配合。

哈媚的禱告。

癱瘓年輕人被毛孩鼓勵 開始持續復健

哈樂媽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完全癱瘓、坐在輪椅上的年輕人,無法言語,但認知正常,能聽懂人說話。雖然身軀不聽使喚,但他很努力學習使用腳趾,甚至可以夾筆畫狗。後來,哈樂媽持續在該中心服務多年,看到這位青年的腳趾力量越來越好,雖然這是教保人員的長期協助,但狗狗的造訪,成了鼓勵他持續復健、運用肢體的重要動機。

另一個讓哈樂媽印象深刻的個案,是台北醫學院一位年輕的腦傷患者。這名年輕人因意外導致肢體無法受控,但可以言語。他一開始對哈樂媽說:「你的狗狗哈雷只聽你的話,牠只是為了吃才做動作。」這句話讓哈樂媽反思並改變了服務方式,之後她不再於服務時餵食狗狗,而是利用狗狗愛玩的特性。服務時哈樂媽不跟狗玩,狗狗自然會去找這位年輕人玩。

為了鼓勵他復健,哈樂媽告訴他:「你要多練習,否則玩一下你就沒力氣了,哈雷會很失望。」後來,青年的家人興奮地回饋說,不用背他上下公寓樓梯了,因為他要自己練習爬樓梯,積極做復健運動。這個微小的改變讓哈樂媽深覺,動物輔助服務確實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哈樂爆紅的示範禱告,令人懷念。

助人不分對象 輔助治療過程走向專業

哈樂媽說,許多人願意為了一隻狗付出心力,每天遛狗、清理排泄物、洗澡,即使辛苦,也甘之如飴。「牠們讓我們很願意去服事、去做狗狗喜歡的事情。」這股力量甚至能讓原本懶得動的人開始運動,重新點燃對生命的熱情。哈樂媽又說,狗狗的快樂不只給了主人,更能擴散給別人。當看到自己的狗能成為幫助別人的工具,作為主人,她感到更開心、更有價值。她強調,這份幫助不分對象,因為「只要對方對狗有感覺,狗狗可以幫助對方很自然學習日常生活,回到社會。」

哈樂媽說,早期服務的經驗讓她一度感到困惑,因為要顧狗還要顧服務個案,常常很難掌握個案當下的狀況。例如,某位長輩上週可能還很喜歡狗,但這週可能因為身體不適或家裡因素而情緒低落,此時若繼續「逗他動一下」,可能反而不合適。單純讓「人家開心」並不是她最終的目標,她希望能服務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動物輔助治療必須結合專業」,她接觸到資深高級動輔師葉明理,開始參與有計畫、有紀錄的「療程」服務,以六次到八次的療程,記錄個案服務前的狀況,透過每週的內容和追蹤,能清楚看見對方的進步。

哈樂媽也坦言,服務本身也存在風險。在缺乏專業人員協助時,她需要同時顧及個案、自己的狗,還要維持現場秩序。她曾遇見一位在團體活動中情緒失控的七、八歲小朋友,拿椅子砸向她的狗狗,幸好被她用手擋住,但自己也受了傷。還有一次,一隻吉娃娃被輪椅上的長者,無意間碰到,從桌上摔了下來。

把狗當成孩子教養 訓練控制情緒

這些經歷讓她意識到:「我帶著狗幫助別人時,如果一不留意,狗會受傷,我自己也會受傷。」因此,她後來轉向與「動輔師」合作,由動輔師主導整個流程,掌握個案療效目標,她只需要專心顧好狗狗,讓服務更專注、安全。就像狗狗是藥丸,需要有專業醫師般動輔師來開藥,這樣整個服務過程才會又安全又有療效。

她把狗當成孩子教養,每一隻狗都必須接受教育,除了基礎指令,甚至連「禱告」(雙手合十、趴下)也是受教的一部分,目的是「啟動腦力」和「情緒控制」。她極度注重狗的自律與冷靜。從小訓練牠們面對食物時要「慢慢等,坐下等」,學會自我控制情緒,還有到戶外要學習慢慢走避免因興奮激動而暴衝,再延伸至生活各種情境,例如等紅綠燈,到餐廳、便利商店等等。

面對狗狗短暫的生命,哈樂媽選擇用「設定生命線」來緩和離別的衝擊。她會告訴自己,若狗狗健康,超過十二歲就是賺到;像哈樂從小身體較弱,她設定生命線是九歲,當狗狗快到生命線,她越珍惜,若能度過更是心懷感恩謝謝牠多陪她一天。

哈樂媽表示,她捨不得狗狗被病魔所折磨。「因為我們養牠是希望牠快樂,如果是醫生也束手無策,他每天痛苦勝過一天,那就是我們需要考慮放手、跟牠說再見的時候了。」

被服務的孩子 也學會讚美鼓勵別人

在服務中,哈樂媽也將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教給孩子們。她教導孩子們在幫狗梳毛時要說「你好漂亮,要忍耐」,讓孩子學會「忍耐」與「讚美」。他們也常說「你好棒」而非「你好乖」,鼓勵孩子以後也用正向的詞語稱讚別人。每次服務結束,他們會跟狗狗說:「謝謝你陪我」。哈樂媽則會回答:「謝謝你們疼愛他」。

有一個極度自閉的小女孩,因為在服務中必須「問」狗狗想玩什麼,沒想到小女孩進而在學校會問同學「今天你想玩什麼?」這個微小的舉動,讓女孩開始走出自己生活圈,交到朋友,家長感動地寫信感謝。

從單純的寵物飼養,到與專業動輔師合作進行有計劃地動物輔助療程,哈樂媽帶著毛孩子們,無論是幫助自閉症兒開口說話、鼓勵腦傷青年的復健,抑或是撫慰高壓的醫護人員,這股「毛毛的力量」用專業與愛心,傳遞著生命的愛與溫暖。

相關新聞:「寵」牠一生,有益身心? 養育寵物從陪伴到離別的心靈之旅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